剛上國中的小羽(化名)發現課業比想像中難,而且每週有4天要上補習班,幾乎每天都寫作業或複習到半夜,種種壓力使她非常焦慮,在考前都會失眠,壓力大時除會把手抓到紅腫、流血,還會獨自關在房中哭泣,後來爸爸媽媽決定帶她去尋求心理治療,狀況才有改善。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泰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楊宇祈說,某些家長認為孩子生活單純,應該沒有太大的壓力,但事實上學生面臨的壓力不少,可能是個人因素,例如自我要求高、害怕失敗、擔心被評價等,也可能是家庭因素,例如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手足或親戚小孩間的比較等,也可能是學校因素,包括同儕競爭、老師要求、作業與考試多、上課內容困難等。
楊宇祈表示,焦慮並非全然只有壞處,適度焦慮有助保持警覺心,留意當下自身狀態,也會鞭策自己提前準備,但過度焦慮可能引發情緒、生理及行為層面的困擾,有些孩子可能較不擅長主動覺察自我狀態、表達情緒,需要家長多留意孩子,若發現下列狀況,必須有所因應:
■睡眠問題。
■容易疲倦。
■難集中注意力。
■情緒低落、憂鬱。
■煩躁易怒,或是易哭鬧。
■過度緊張、擔憂許多事。
■社交減少、退縮。
■經常有生理不適,如肚子痛、頭痛等。
■逃避行為,如不願意上學。
■自我傷害行為。
楊宇祈指出,若察覺孩子高度焦慮,家長首先要注意穩定自己的情緒,再思考如何與孩子共同克服難關,而與孩子互動過程中,應保持開放態度、用心傾聽,並透過引導的方式,讓小孩能釐清壓力成因,同時協助小孩設定合理的學習目標、時間管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家長應設法增加子女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培養紓壓的訣竅,包括運動、繪畫、音樂等,建立豐富的休閒習慣,更能協助孩子有效調節壓力。
楊宇祈強調,人不可能永遠沒有壓力,也不可能將焦慮永遠排除,家長能做的是用心瞭解孩子的壓力來源,使小孩能適當與壓力、焦慮共存,這樣對課業或日後進入職場都會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