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兒福聯盟的調查,台灣約有15.1%的兒少曾遭遇霸凌,這一數字雖與國際平均值相近,但也代表每3個班級,就至少有1名受害者。校園霸凌問題在處理過程中,學校資源不足以及學生隱忍,使得原本應該保護學生的學校,有時反而成為霸凌溫床。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兒福聯盟督導邱靖惠指出,霸凌的發生往往不是一瞬間,而是經過一系列的測試,才會有動力的形成。若在早期階段,老師就能夠敏感察覺,或許能阻止霸凌進一步發展。
校園霸凌的調解,往往淪為對錯的判斷,卻忽視了問題背後的情緒及其驅動因素。邱靖惠提到,當老師與家長關係破裂時,外部人士介入雖能減少偏見,但因不熟悉學生情況,而導致無法觸及問題核心。特別是在網路霸凌的案例中,由於權力不對等,受害者無法改變處境,甚至讓調查委員難以判定霸凌是否成立。
校園霸凌新解方!「修復式正義」如何正確使用?
校園霸凌事件屢見不鮮,在今年(2024)4月甫修正的「校園霸凌防治準則」,也創設調和程序,針對生對生霸凌事件的特性,落實「修復式正義」,逾半委員須外聘。《NOWnews 今日新聞》團隊也特別採訪到致力推廣修復式正義的「橄欖枝中心」主持人林育聖,他指出,如要理解修復式正義,可與「應報式正義」來比較,會較容易理解。
「應報式正義」聚焦於行為是否違反法律或規定,並著重於「懲罰誰」和「如何懲罰」,由權威或復仇者對犯行者施加懲罰,而
「修復式正義」則關注行為是否造成傷害,目標是修補這些傷害並防止其再次發生。林育聖補充,透過一個安全對話的平台,師長引導傷害者、被害者及相關人員討論事實、影響和未來。不過他也提醒,
「修復式正義並非適合所有情境,需在雙方對事件基本事實有共識,且避免二次傷害的前提下進行。」
然而,在校園霸凌事件中實施修復式正義,也面臨許多困境。林育聖指出,少數當事人或家長可能動機不純,藉由霸凌事件達到金錢、報復或轉班等非教育目的,成為修復程序的阻礙。此外,外界對修復程序的誤解仍普遍存在,許多「調和」僅流於形式,未真正實踐修復式正義的核心理念。林育聖更補充,「修復式正義處理校園霸凌事件,需要更多時間和資源,而目前的現況,不少校園都難以進行完整的修復會議。」
網路霸凌難查!教育專家曝防範秘訣「秩序與信任是關鍵」
在網路時代,線上霸凌的隱蔽性讓調查難度大增。兒福聯盟督導邱靖惠分享了一個案例,一名護專學生在Instagram上公開辱罵同學,導致雙方紛爭從網路延伸到校園的實體對峙。然而,由於權力結構不明,調解委員無法判定這是否為霸凌案件。最終,該學生不僅被罷免班級幹部職位,身心承受巨大壓力而最終選擇休學。
邱靖惠指出,當校園發生霸凌事件時,許多學生選擇沉默,害怕遭到報復,這讓調查過程變得更加困難重重。她強調,學校應該努力營造一個信任的環境,讓學生敢於發聲。
《NOWnews 今日新聞》團隊也特別採訪到人稱「神老師」的知名教育作家沈雅琪,她同時也是國小五、六年級的班級導師。
「在我的班上,秩序與禮貌是最基本的要求。當班級氣氛安定、秩序良好時,學生更願意聽取老師的意見,也更容易接受引導與教育。」沈雅琪更舉例,當學生要離開教室時,都必須先向她報備。她表示這不僅是為了管理方便,更能促使學生尊重和信任老師。「透過這些小習慣的培養,班級中的衝突與霸凌事件自然就減少了。」也因此在她的班上,幾乎無嚴重的霸凌事件。
終結校園霸凌!神老師:運用「讚美與引導」建立親師信任
校園霸凌的處理過程中,老師與家長的溝通不暢,往往使得問題難以解決。邱靖惠說,許多老師只會向家長抱怨困難,卻不提及自己為解決問題所做的努力,這導致家長與教師間的信任被削弱,進而讓學生成為最終的受害者。邱靖惠也強調,校園霸凌的調解並非一朝一夕可以解決,有時候是長達三個月到一年,情況才會逐漸改善,而這有賴家長和老師的雙方信任感。
沈雅琪也分享,她跟家長如何建立良好關係,「與其將學生的負面行為反覆告知家長,不如強調學生的進步與優點。」她表示,這樣能讓家長對孩子有信心,也更容易建立對教師的信任。
她舉例,曾遇到一名學生經常整理不好抽屜,她沒有立即告訴家長,而是引導學生整理好後,再拍照發給家長,並邀請家長一起鼓勵孩子。這樣的做法不僅減少了家長的焦慮,也增強了親師之間的關係。親師關係良好,對於孩子的學習與發展也更有正向幫助。
反霸凌我陪你 照亮前方的路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NOWnews跨世代平台》長期關注青年議題,今(2024)年製作反霸凌專頁,透過數位敘事方式,呈現圖文影音內容,並與兒福聯盟合作,透過調查數據解析霸凌現況,從加害者、被害者、家屬、輔導老師的角度,探究霸凌本質,試圖找出預防與化解之道。
《反霸凌我陪你 照亮前方的路》報導專頁看這裡:https://www.nownews.com/antibull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