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卡羅威瓦利影展(Karlovy Vary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KVIFF),是世界前七大國際影展,舉辦於捷克首都布拉格外一百多公里,溫泉小鎮卡羅維瓦利(Karlovy Vary)舉辦。冷戰時期至今,已有五十八年歷史的卡羅威瓦利影展,以其選映國際首映長片「國際長片競賽」聞名,多年來持續挖掘來自世界的新銳,2024年台灣與新加坡兩國合製《刺心切骨》在KVIFF的國際競賽單元中奪得最佳導演獎;大師肯洛區(Ken Loach)的首部長片《鷹與男孩》,尚皮耶居內(Jean-Pierre Jeunet)《艾蜜莉的異想世界》就是曾在這裡拿下水晶球大獎,並開啟他們往後的大師生涯。
2024年夏天,筆者與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文化內容策進院、中央社等機構代表,一同在「捷克中心臺北」(Czech Center Taipei)協助與支持下,參與今年卡羅威瓦利影展盛會,見證當今捷克政府在文化與藝術領域的支持。筆者將以本文探索捷克卡羅威瓦利在平衡商業與藝術性的各種策略細節,給同樣是在民主路上奮力前行的台灣作為鑒鏡。
卡羅威瓦利影展在選片上,無論是競賽或觀摩影片,都能兼顧捷克電影歷史與影史傳承,與東歐區域電影的發展,因此能喚起當地觀眾的熱情回應,本文稍後介紹選片方向。此外,今年上任三十週年的影展主席Jirí Bartoska恐怕是關鍵人物,影展透過知名的「世界影壇貢獻獎」,總能找來不輸柏林影展的好萊塢星光,如強尼戴普(Johnny Depp)、裘德洛(Jude Law)、班尼西歐戴托羅(Benicio Del Toro),為影展開幕、中間、閉幕,各自掀起一波波高潮。好萊塢巨星維果莫天森(Viggo Mortensen)的首部導演長片《The Dead Don’t Hurt》更是今年的開幕片。
筆者今年有幸參加「國際影評人費比西協會」和「Film New Europe」合作的場刊打分,觀賞影展「正式競賽」與「Proxima」兩個競賽的所有長片。「Proxima」是KVIFF近年創立,類似於坎城一種注目、柏林奇遇單元,拉拔紀錄、實驗、跨界長片的單元。每年新一人選的競賽片,包含被其他影展選走,因此只在卡羅威瓦利觀摩的片,展現了策展團隊每年在各地大影展、論壇、工作坊耕耘的成果。
愛爾蘭知名電影史學者、紀錄片導演馬克庫辛思(Mark Cousins),則以新片《A Sudden Glimpse to Deeper Things》奪得最佳影片,從今年的影展主席,《鋼琴師》奧斯卡影帝傑佛瑞洛許 (Geoffrey Rush)手中拿下水晶球獎。本片由蒂妲史允頓配音,以紀錄片形式論,蘇格蘭女藝術家Wilhelmina Barns-Graham被低估的職業生涯與被貶低,並試圖透過檔案資料和影像重新評價她的生命與生活。
最後,秘魯導演Paolo Tizón《Night Has Come》拍攝拉美最嚴格的軍人訓練中心,在軍閥問題嚴重的拉美,凝視軍人生活的庸常,讓人想起《Zone of Interest》的立意,在Tizón的鏡頭下,這些男人都像小孩一樣,這部片用或許保守也簡單的紀錄片策略去觀察,卻能折射出日益嚴重的童兵和傭兵日常的另一種心態養成過程。
策展人接棒柏林、日舞、坎城影展明確的立場表態,接棒選起一年來各國影展策展圈、影評圈的辯論最激烈的幾部片,例如,獲得日舞影展大獎的烏克蘭紀錄片《危脆之戰》(Porcelain War)、獲柏林最佳紀錄片的「以巴議題」紀錄片《你的國,我的家》(No Other Land)。透過這些片的放映,引發當替觀眾對時下全球政治議題的深入思考,從伊朗社會狀況、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衝突、烏俄戰爭、到歐洲極右保守勢力崛起對歐盟自由邊界的衝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