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不一定是板塊運動!「3原因」恐讓強震變多 地球暖化被點名

▲2024年4月3日,花蓮發生規模7.2地震,東半部災情嚴重,地震過後,有關「強震發生原因、頻率」的相關話題再次發酵。(圖/記者陳明中攝)
記者張志浩/綜合報導-2024-08-25 15:01:53
花蓮0403的7.2強震在台灣開啟一連串頻繁地震,2024年「顯著有感地震」至今(25)日已來到457起,遠高於歷年平均的130起,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表示,一班人認知的地震,大多是板塊運動造成的「構造性地震」,而長期的氣候變化,其實也有可能導致「地震更頻繁、強震更多」,包括季風、乾旱、暖化,都是潛在因素。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季風」導致喜馬拉雅山區的微地震活動變多

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表示,美國科學家發現,當鄰近喜馬拉雅山的印度恆河平原進入雨季,會增加當地地殼的應力負荷,降低喜馬拉雅山區微地震的發生頻率;旱季時,平原地殼承受的雨水重量較少,此時喜馬拉雅山的微震數量達到峰值,意味著氣候變遷造成降雨分布不均,可能會增加乾季的微地震。

不過氣象署強調,受季風影響的是規模小於0的「微地震」,遠小於人類能感受的程度,影響地殼的因素非常多,科學家目前無法確定是否能將微地震的現象擴大到有感地震、甚至是大地震。

▲長期的氣候變化,其實也有可能導致「地震更頻繁、強震更多」,不過目前發現的情況僅限於個案,還有待研究。(圖/中央氣象署)
🟡長期「乾旱」可能對地殼造成較大的影響

地震測報中心說明,人類抽取地下水會減輕地殼負重,尤其乾旱時期,人類抽取的行為更為平凡;美國研究人員曾研究加州中央谷地的地下水抽取,可能導致聖安地列斯斷層兩側的橫向應力變化,板塊的水平運動可能進一步引發地震,和一般的構造地震相比,抽取地下水導致的應力變化相當小,但它可能讓下一次地震加速到來。

🟡冰川融化,火山更常爆發

地震測報中心提及,全球暖化導致冰川消融,減輕地殼的應力負荷,地下岩漿蠢蠢欲動,北愛爾蘭科學家曾研究4500至5500年前冰島的火山活動,發現冰川消退時火山活動增加,冰川覆蓋範圍增加時火山噴發減少。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學者也發現冰川快速移動時會引起所謂的「冰川地震」,格陵蘭的冰川地震會在夏季時達到高峰,近年來越演越烈,因此科學家推測是受到全球暖化影響。

氣象署補充,地震學集中在地殼、板塊等研究,現在人們也關注其它可能影響地震的效應,雖然某些氣候現象對斷層活動有潛在影響,但目前的探討僅止於個案;對於龐大複雜的地球系統,科學家目前瞭解的有限,有待持續研究。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