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一名60多歲吳姓老翁日前到日本旅遊,回國後發現左小腿長出一小塊黑色瘜肉,周邊皮膚有刺痛感,遂趕緊就醫,醫師用鑷子一夾,
發現這塊「瘜肉」是1隻活生生的「吸血蜱蟲」寄生在皮膚上,其鋸齒狀倒鉤的口器插入皮膚,吸飽血液後,蟲體就會膨脹,後老翁經使用抗生素藥物治療,數日後傷口已癒合康復。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炎夏蜱蟲暴增!靠吸食血液存活
每到夏季,各地蜱蟲生長旺季開始,有研究人員表示,暖冬和其他有利因素,都使今(2024)年的蜱蟲數量,相較於2023年持平或更多,而且越來越多新地區開始出現蜱蟲,帶來不少疾病。
博田國際醫院皮膚科醫師郭怡彣表示,
俗稱「壁蝨」的蜱蟲主要棲息在有草的野外環境,又被稱為「八腳怪」,靠吸食血液維生,囓齒類及哺乳動物(如貓狗、人類)是其主要吸食對象;蜱蟲一旦接觸宿主的身體,佈滿鋸齒狀倒鉤的口器會插入皮膚,同時分泌含有麻醉物質的唾液,減低吸食對象的疼痛感,並增加吸血成功率。
各式疾病傳播兇手 曾有「人傳人」病例
蜱蟲叮咬一段時間後,皮膚會出現紅腫發炎的症狀,甚至
在吸血過程中傳染細菌病毒給人類,包括萊姆病、Q熱、兔熱病、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等,最常見且會傳播萊姆病的是「黑腳蜱」,雖然並非所有蜱蟲都帶有導致疾病的細菌,但專家估計,有約20%至30%的蜱蟲攜帶能引發萊姆病的細菌。
因現今人畜接觸機會頻繁,提高民眾被叮咬感染的風險,蜱蟲是現今野外傳染疾病中極為危險的因子,
過去中、日、韓等地還曾出現被蜱蟲叮咬後「人傳人」的病例,一名患者遭蜱蟲咬後出現典型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而其主治醫師在接觸患者後11天出現發燒症狀,經檢測發現兩人體內的病毒是同一基因。
據疾管署資訊,
蜱蟲引發的第四類法定傳染病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恐導致肝臟、腎臟等多重器官衰竭,嚴重者會死亡,致死率最高達17%。
台灣也有蜱蟲!幼蜱吸附不易察覺 民眾須留意
不只國外有蜱蟲!
台灣的蜱蟲生活於山區,成蜱一般於每年2月開始出現,且生命週期分為三個階段:幼蜱、稚蜱、成蜱,每個階段都需要吸血維生,成蜱需要5-10天吸飽血液,幼蜱只需4-6天,但
幼蜱身長僅1-2毫米,若吸附人體不僅沒有感覺,肉眼也不容易辨識,是叮咬人類主要的媒介。
防範蜱蟲方法曝光 建議返家後仔細檢查
夏季氣候炎熱,若去戶外玩耍,盡量
避免至林木茂密的地帶或草叢,因為蜱蟲通常會棲息在腳踝高度的植被上並將前爪高舉起來,等待抓住經過的寵物或人,建議民眾於野外活動時,
穿著長褲長袖。
返家後,必須仔細檢查身體皺褶處是否遭蜱蟲叮咬吸附,最常見的部位包括腰部、膝蓋後方、手指與腳趾之間、腋下、肚臍、脖子或髮際線周圍等,衣物也必須清洗與高溫烘烤;
家中寵物也應定期檢查是否遭蜱蟲吸附,特別是從戶外返家後。
被蜱蟲咬怎麼辦?專家:盡快將蟲體摘離身體
若不幸遭蜱蟲叮咬,專家說明:
「最高原則盡快將蟲體摘離身體,研究顯示在蜱蟲叮咬48小時內,萊姆病的傳染率極低,但蜱蟲腸道中的螺旋體在蜱蟲吸血後會大幅成長,隨著吸附時間越長,受感染的機會也越高。」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是否能用酒精、凡士林等移除蟲體?美國CDC的建議,
唯一有效的方式是利用鑷子夾除,鑷子經過簡單消毒後,
盡可能往皮膚上夾住蜱蟲以緩慢穩定的方式慢慢拉,沒有鑷子可以適用手套或衣服包覆手指取代。
若蜱蟲的鋸齒狀倒鉤口器不幸卡在皮膚裡,可以擦些消毒藥水,
不可擅自挖出或切除,避免造成皮膚更大傷害,先用肥皂沖洗叮咬處後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