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明楷說明,原發性顫抖症的每名病患的顫抖頻率不盡相同,整體而言約是每秒4次至12次,為了追蹤高速頻率變化,研究團隊運用開發的小腦腦波技術,找出小腦內部的共振迴路,證實小腦神經細胞是以群體效應形成平均放電頻率,如同幾千個神經元同時運算,藉由大數法則形成的平均數值,產生精準而且穩定的顫抖頻率控制,透過光學頻率刺激設計後可調整患有顫抖症老鼠的顫抖頻率,而在臨床應用藉由非侵入性的穿顱交流電刺激(transcranial Alternating Current Stimulation, tACS),干擾小腦共振頻率的穩定程度,就能有效緩解病患顫抖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