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第20屆三中全會今(18)日閉幕,中國官媒發表會議公報,全文洋洋灑灑,重申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圍繞在深化改革這個主題,提出了諸多措施。對此,新加坡媒體《聯合早報》專欄分析,三中全會最困難且無法迴避的問題就是,如何打消人們對中國邁入「歷史垃圾時間」的疑慮,如何破除信心不足的難題。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國官媒報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議上發表談話,不過目前並未有任何會議現場的照片曝光。另外,在會議上也確定了前外交部長秦剛的中央委員會委員職務被免去,前國防部長李尚福則是遭到開除黨籍處分。
三中全會過去被視為是聚焦改革與發展的經濟會議,對此,《聯合早報》專欄以「三中全會能改變什麼?」發文,指出中國經濟目前面臨諸多問題,包括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地方政府債台高築、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民營企業信心不足、消費者不敢花錢,與歐美國家的貿易關係陷入緊張等等。
因此,外界高度關注此時召開的三中全會將帶來什麼樣的改變。不過,若認為4天的會議就能「放大招」立竿見影改變中國經濟現狀,「那就太樂觀了」。
文章分析,三中全會的焦點在於全面深化改革,任何改革都需要時間才能見成效,這個時間跨度可能是三年、五年,甚至更長。解決短期的經濟問題本就並非是三中全會的任務,而在改革方案提出後,如何落實,如何營造有利於改革的氛圍,而不僅流於紙面承諾,仍有待後續觀察。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特別強調,最困難卻又無法迴避的問題在於,中國網路此時傳出的「歷史垃圾時間」議論,「別在垃圾時間裡投資」、「垃圾時間躺平才是出路」等言論四起,反映出一種在大時代大環境下,個人面對失敗的無助和無力感。
文章指出,中國官媒與學者輪番駁斥「歷史垃圾時間」的說法,實事求是地說,「歷史垃圾時間」一語暗示未來注定失敗,未免流於武斷與極端,但之所以能夠引發廣泛共鳴,背後折射出被不確定性籠罩的迷茫感是真實存在。三中全會的結論是否能夠打消人們對「歷史垃圾時間」的疑慮,是否能夠破除信心不足的難題,答案有待日後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