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食品局昨(8)日發布公告,即日起16種昆蟲確定可供食用,包括蟋蟀、蠶蛹、蚱蜢等等,業者可在新加坡進口、製造和出售這些昆蟲食品,「蟲蟲大餐」之後將成為新加坡餐桌上的新風景。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星媒《聯合早報》報導,新加坡食品局於2022年10月就開始針對昆蟲食品展開公共諮詢,探討批准昆蟲食品以及後續監管措施的實施辦法等等,原本預計在2023年下半年放行,但由於涉及許多細節,最終直到昨日才正式公告批准,晚了整整一年。
最主要的疑慮還是在於食安,新加坡食品局要求業者必須證明進口的昆蟲是在嚴格的食物安全監管下養殖,而非野生採收,且養殖場所不能含有病原體或有害汙染物,而昆蟲食品也必須接受食品安全檢測,同時在包裝上必須清楚註明內含的昆蟲成分。
新加坡食品局表示,亞洲一些國家吃蟲的傳統已久,像是泰國有人吃蟋蟀、韓國有人食用蠶蛹等等。聯合國的研究也指出,昆蟲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纖維和礦物質,且養殖昆蟲所需的土地和水,以及排放的溫室氣體,也比飼養牛豬等傳統牲口要少。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新加坡於2019年訂下「30·30願景」,旨在於2030年將本地農業生產力提高到可滿足國人30%的營養需求,對於土地面積狹小的新加坡來說,發展昆蟲食品成為加強糧食自給的新選擇。
不過,南洋理工大學食品科技計劃主任陳維寧教授表示,昆蟲對新加坡來說是新興食物,是否能藉此幫助新加坡完成「30·30願景」目標,還要觀察民眾對昆蟲食品的接受度以及昆蟲食品的推廣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