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劇拚外交1/台灣是家不是國?敏感主權議題惹哭歐洲人

記者王艾寧/專題報導-2024-06-26 10:00:00
國家兩廳院與瑞士洛桑維蒂劇院共製舞台劇《這不是個大使館》,歷經歐洲4大城市巡演後也返台於兩廳院演出,3名素人演員:退休大使、國際組織工作者、珍奶世家音樂人,共譜台灣歷史,將台灣外交處境搬上國際舞台。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製作紀錄劇場的過程較為複雜,我必須跟演員們深度溝通,他們的台詞不由我寫,而是根據他們的經歷去演,這樣的過程難免會帶來一些情緒的起伏。」導演史蒂芬凱吉(Stefan Kaegi)在接受《NOWnews今日新聞》採訪團隊訪問時如是說道。

▲瑞士導演史蒂芬凱吉(Stefan Kaegi)接受《NOWnews今日新聞》線上專訪,談論此次的舞台劇創作契機。(圖/記者王艾寧攝)
跨世代對話 舞台劇揭台灣外交困境

來自瑞士的導演凱吉與台灣團隊攜手,藉由3位橫跨不同世代的素人演員,帶來不存在的大使館共演,一連串看似荒謬的劇情,卻血淋淋地描繪出台灣在國境上的外交窘境。舞台劇結合真實故事和演員的自身觀點,以及多媒體與現場音樂演奏,探討台灣的歷史與錯綜複雜的身份認同。

舞台劇中的元素也充滿「台味」,不僅將台灣國旗、台北101、街景等透過模型、投影等方式展現,也置入台灣與國際對話的元素,如風靡全球的珍奶成為另類台灣之光,以及用地震及半導體隱喻台灣在國際上的外交地位等。

德國觀眾觀後驚嘆 「學校竟沒有教我這些!」

導演凱吉說,3名表演者都非專業演員,他們要做的,是在台上分享個人故事與人生。「我們也希望在看戲的過程中,每個人都可以藉由他們的故事,找到自己心中有關於台灣的形象。」《這不是個大使館》已在德國柏林、奧地利維也納、瑞士巴塞爾及洛桑等帶來15場演出,獲國際熱烈迴響。許多觀眾在演出結束後,還特別留下來與製作團隊和演員交流,有德國觀眾感嘆:「我很驚訝學校竟然沒有教這些,這個作品對完全不了解台灣現狀的人來說,是非常寶貴的一課。」

多元立場正面交鋒 舞台呈現台灣民主多樣性

導演認為,正因台灣的民主格局,讓3位演員可以站在台上盡情地講過去,表達自己的觀點,並尊重與其不同的想法,他表示,現在很多人已失去了聆聽不同意見的能力「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導演補充,3位不同政治立場的表演者,代表台灣內部認同的複雜性,在排練過程中,他們全力以赴地爭論某個詞彙或場景的表達方式。而為確保流暢性和避免陷入僵局,團隊在排練時設計了一個「我不同意」的標誌,讓他們表達異議,而非直接反駁打斷對方。

導演也認為,這種社會分裂的現象,不僅僅存在台灣,每個國家內部都有各自的分歧,他很高興《這不是個大使館》能讓這些來自不同背景和世代的台灣人,一起站在舞台上,讓其成為一座相遇和理解對方的平台。

▲舞台劇透過模型、投影等方式展現,也置入台灣與國際對話的元素。(圖/國家兩廳院提供)
劇場的外交實驗 激發觀眾反思的共創演出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和當地觀眾產生更緊密的對話與連結,《這不是個大使館》也會在各國以共創的方式不斷調整演出內容。導演凱吉舉例,因為德國汽車工業對中國市場有著高度依賴,他們便向德國觀眾提問,是否願意冒可能失去中國市場的風險,讓舞台上的這座虛擬大使館真正存在於柏林。透過不同的互動,激盪出藝術作品帶來的更多可能性。

凱吉最後說道,在劇院裡因為受藝術自由的保護,可以做一些現實中不可能實現的事,他的目標很明確「在舞台上開設一間虛擬大使館看似烏托邦,但同時我們也完成了一個真正的大使館想要做的事情。」就是代表台灣和世界各地的人們溝通,他更希望透過這齣國際合作的作品,讓大家都能反思台灣在國際上的角色。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