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天氣可說已正式進入夏天!各地高溫不斷,台東縣太麻里測站更觀測到攝氏40度的極端高溫,台北本週體感溫度最高也來到攝氏41度;對此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指出,「熱傷害」具有可觀察的前兆,但許多人不會特別察覺,進而導致各種症狀發生,因此了解熱傷害相當重要,衛福部也提醒,中暑不一定需要陽光曝曬,待在室內也可能發生,請民眾近期務必多加留意。
黃軒表示,熱傷害的前兆,是判斷人是否中暑的關鍵,當發現自己在高溫的環境時,出現以下4種身體變化,就應特別留意淺在的中暑危機。
🟡熱水腫:一般暴露在熱環境內,身體為避免過熱,會有出現血管擴張的情況,身體試圖盡可能把過多的熱量散發到系統外,從而使很多血液積聚在腳踝中,形成腳踝的局部水腫。
🟡熱紅疹:天氣熱時,流汗的機制也會被干擾,若皮膚上出現細小的紅點並有刺感,那就是「熱疹」 ,當汗水孔被阻塞時,也會會引起皮疹。
🟡熱痙攣:通常發生於身體大量流汗,卻又未及時補充水分、電解質時,導致肌肉出現痙攣,治療上大多為遠離熱源、口服或靜脈注射水分電解質補充。
🟡熱暈厥:當因為出汗和血壓低,失去大量體液時,血液會暫時沒有流向大腦,引發「頭暈」。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黃軒說明,這4大熱傷害的「前驅症狀」,會因各自身體反應有所不同,但都會是身體提早發出的高溫警示,若不慎忽視,身體可能會步入較嚴重的「熱衰竭」, 甚至是直接危及性命的「熱中暑」。因此在酷熱下,要多休息、喝水、穿透氣衣服、留意前兆別延誤。
衛福部近日也指出,今年6月1日截至6月13日,因熱傷害就診人數總計就有111人次,去年6月份總計則是517人次,提醒民眾,若身邊親友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應立即離開高溫的環境,並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必要時,應立即就醫,尋求專業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