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無人機起飛10秒被轟!吳怡農揭烏克蘭戰爭中「最大改變」

▲壯闊台灣聯盟創辦人吳怡農日前赴烏克蘭首都基輔,與當地NGO交流,近距離觀察烏克蘭民間團體如何在俄烏戰場運用民間防護力量上提供支援。(圖/記者朱永強攝)
國際中心顏得智/台北報導-2024-05-23 18:47:20
俄烏戰爭開打已超過兩年,壯闊台灣聯盟創辦人吳怡農日前前往烏克蘭首都基輔,與當地非政府組織交流,近距離觀察烏克蘭在面對戰爭的情況下,公民團體是如何在民間防護力量上提供支援。吳怡農今(23)日接受《NOWnews今日新聞》專訪時,先是提及烏克蘭戰場中,無人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民眾掌握資訊管道能力的重要性。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無人機應用兩面刃!軍警消得具應變力 第一線需迅速做即時調整

吳怡農此行所參訪的幾個非政府組織,包含了無人機訓練單位以及民間資訊整合平台,由於台灣國防部一個多月前曾表示,計畫成立無人機訓練中心,並確定與民間公司合作培育320名種子教官,壯闊台灣聯盟過去曾表達無人機面對緊急應變情況的重要性,對於烏克蘭在民間的無人機訓練環節上,台灣有無可參考的地方,吳怡農也給出看法。

▲國防部一個多月前曾表示,計畫成立無人機訓練中心,並確定與民間公司合作培育320名種子教官。圖為中科院研發的劍翔無人機目標影像攻擊型。(圖/記者呂炯昌攝)
首先,吳怡農表示,希望大家能夠知道,無人機只是一個工具,「我們在烏克蘭看到的是,無人機這個工具,開始改變戰爭進行的方式,開始逼迫基層的戰鬥單位,必須不斷地調整他們的作業模式,因為這個工具開始改變了戰爭的型態」。

吳怡農提到無人機在烏克蘭戰場上的應用,烏克蘭剛開始使用無人機的時候發現,他們的無人機一旦起飛,在10秒內就被轟炸,表示無人機透露了他們的所在地,因此必須改變無人機的使用方式、設定、軟體;從近接作戰來看,也因為無人機的發展,前線與前線距離越拉越遠,步槍和機關槍已經無法瞄準敵人,因為看不到敵人了,無人機代替了槍枝和傳統砲火,進而影響作戰模式。現在要防禦的不只是地面戰,而是空中來襲的,要聽的不只是戰鬥機和直升機的聲音,也包含無人機,這都是在2022年戰爭剛爆發時,他們所沒有預設到的情境,因此需要持續做調整。

對於台灣應如何看待無人機在戰場上的應用,吳怡農認為需要做的有兩件事情,第一,我們需要有更多的人來了解,無人機可以做些什麼?無人機的限制又是什麼?如何影響我們的任務,不管是對軍人來說,還是對警察,還是對消防員,還是緊急救護員,無人機這個工具都可以讓大家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

同時,無人機也是一個威脅,吳怡農提到,因為無人機無論是成本還是因為科技的發展,讓越來越多人能夠取得,不只是你的敵人,還包含了犯罪份子、一般玩家等等;無人機也可能干擾我們的任務,所以談到無人機,我們必須了解這個工具的特質,必須了解這個技術的發展。

第二,吳怡農指出,無人機帶給大家一個提醒,「科技一定會發展得越來越快,成本也會越來越低,這表示使用這個技術的人需要有更多應變的能力,不像過去幾十年來只用一個方式打仗、只用一個方式執行任務」,烏克蘭的經驗告訴我們,每兩個月在第一線作戰模式,就必需要去調整,這就是科技影響我們生活的方式。

他強調,基於面對這樣子的現實,表示我們的人才,不管是軍人、警察、消防人員也好,他們要有更多的應變能力,要被授權能夠在第一線做即時的調整,他們不能夠等到最高的指揮官下達一個命令才去執行,這個是自己到烏克蘭所看到的教訓。烏克蘭發現,訓練一個軍人,一個在戰場上,不只能夠存活,而且還能夠打贏這場仗的軍人,必須從基本的教育開始調整,因為傳統的指揮模式不再適用現在的環境。

民間自發協助國防資訊系統!資訊傳遞應在災害發生前及早溝通準備

吳怡農此行也參訪了協助烏克蘭國防部建立資訊整合平台的民間單位,政府與民間在戰爭或紛亂時期,應如何保持資訊管道的順暢度,避免混亂?首先吳怡農提及資訊平台部分,烏克蘭的公民社會動員不只是協助自己的社區,甚至是在協助他們的軍隊,烏克蘭在被入侵後發現在國防力量上有諸多要改善的地方,例如資訊系統,這時公民團體自己組織起來寫程式,幫軍隊寫一套可以在戰場上存活的資訊系統,讓軍隊從上到下都能有一個共同畫面來進行即時最佳決策。

吳怡農表示,國家安全以及國家的生存太重要了,不能只是讓軍隊去負責,在俄烏戰場之下,可看到烏克蘭的工程師、金融人士、設計師、調查記者,大家都跳下來幫忙,各自用擅長的方式來應對這場戰爭,就是做志工,也沒有領薪水,開始找方案,因為他們發現,軍隊竟無法先互相通聯,無法建立共同圖像。

若擔心在戰爭期間資訊混亂該如何解?首先,吳怡農表示,很多事情我們應該要提早來進行溝通,而不是等到災害發生的時候才開始發布訊息,要讓每一個人,從小學生到家長再到每一個里長,延伸至社會中的每個人都知道,災害發生的時候,你該做些什麼去哪裡做些什麼,去哪裡尋找協助,事先的溝通是重要的。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二點,如果每個人都知道災害發生的時候,該去哪裡以及如果需要協助可以去哪裡尋找協助,這也減少災難發生之後,也可以避免災害發生之後的混亂,不只是戰爭,地震也是如此。

第三,吳怡農提到,民眾要有在災難發生時尋求資訊管道的階段順序認知,例如,先掌握住主要的資訊來源,如政府官方頻道,如果不通,民眾才需再進一步尋求下一個能找到正確資訊的管道,進而確定在災害發生的時候,可以去哪裡尋找協助,如果需要更多的資訊,政府應可讓更多人知道,官方的溝通管道有哪些。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