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韋安/國會改革,國民黨小心欠缺論述「致命危機」

▲立法院繼續處理國會改革相關法案。(圖/葉政勳攝,20240521)
文/韋安-2024-05-23 09:14:16
立法院國會改革法案審議,5月17日發生全武行。國民黨立院黨團靠年輕新血,加上民眾黨支持,不再年老人寡,「打架」贏了。21日繼續審議,多項法條也通過2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未來,很可能因藍白2黨佔多數優勢,繼續連戰連勝,國會改革法案全數3讀通過。不過,國民黨要小心,「在一次次戰術勝利」的背後,可能累積未來4年,「致命的戰略大挫敗」。

議場內外,民進黨黨團和挺綠年輕支持者,雖然面對連番的表決失敗,卻已遙相呼應,開始了「論述」大戰,「黑箱」、「擴權」、「違反程序正義」、「沒有討論、沒有民主」,以及最嚴厲的「中共滲透台灣,藍白裡應外合」的指控,佔據了不少輿論主流版面和聲量。

「表決可以輸,論述不能輸」,是民進黨幾十年來的政治致勝武器。有人認為,民進黨總召柯建銘已經過氣,無招可用。只會絮絮叨叨,從盤古開天說起,一直老調重彈幾十年陳腔濫調。

可是,要注意柯說的這句話:「這麼多年來,民進黨86年成立,總共30年所有表決,好幾萬次從來沒有成功過,但是我們手舉的很直,非常驕傲」。

柯說的30年,就是1986到2016,民進黨在立院都是絕對少數黨。綠營在立法院從沒有在表決中贏過,不過在一次次戰術失敗中,靠言論攻防的論述,把國民黨存在的正當性,一點點侵蝕瓦解。最後於2016,一舉把藍綠板塊翻轉,首度綠大於藍。

雖然,2024賴清德只以40%選票,微弱的相對多數,勝過藍白2黨總統候選人。但去除中間和年輕選民後,則綠色板塊仍大於藍色板塊。

這次國會改革法案,民進黨已有清晰的戰略佈局。賴清德520就職演說,拉高統獨及綠紅對抗的壁壘;綠營立院議事抗爭中,把藍白同塑成中共同路人;從民代到側翼和綠營死忠支持者,把當今「小草們第一精神領袖」黃國昌,視為「首惡」抹藍抹紅。

最終,就是以綠紅升級對抗,壓縮藍白的政治板塊空間。並把小草們從白色板塊剝離,重新回歸到綠營的懷抱,或是讓他們保持中立,棄民眾黨而去。

看問題,要回歸到台灣政治板塊,和選民政黨色彩結構性問題。

美麗島電子報2024年4月國政民調,「您認為自己屬不屬於以下這幾項稱呼」,調查結果:

1、台灣人95.3%;
2、中華民國一分子84.6%。

政大選研中心,2023年12月調查,台灣民眾認同自己:

1、是台灣人的比率為61.7%;
2、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32%;
3、是中國人的比率為2.4%。

從上2個民調交叉比對可大致分析出,以情感強烈度來比較,台灣全體選民中,台灣本土派選民約佔60%,中華民國派選民約佔40%。

2024,1月13日台灣大選後,1月27日,日本台灣學會與早稻田大學台灣研究所,在早大舉辦一場「台灣2024大選研究會」。

由深諳台灣政情的學者松田康博及小笠原欣幸演講。松田指出,「台灣本土派勢力夠壯大,即使分裂,民進黨最終仍能當選」。

而2024大選結果,賴清德得票率40%,主要為台灣本土派選民支持;柯文哲得票26.5 %,「台派」加部分「民國派」選民支持;侯友宜得票33.5 %,主要「民國派」選民支持。「台派」VS「民國派」,6比4的結構明顯。「天然台」的年輕人,自然在「台派」選民之列。

所以,藍白2黨在國會改革法案中,除了表決的輸贏,更要在論述中與民進黨一較高下。其實,5月22日中午,在《董事長開講》的YT直播節目中,藍營不分立委,法治委員會召委吳宗憲,對國會改革案外界的質疑,給出全面性解答和論述(各位不妨自己一看)。

主持人吳子嘉和張禹宣,提出的尖銳問題,吳宗憲都給出有說服力和合理的答案。不過這樣的釋疑,要靠全黨上下眾人多管齊下,才能讓大部分民眾有充分的理解。

否則,藍營就算贏得國會改革法案大勝,卻可能欠缺有效論述,流失年輕台派選民的認同和支持。結果,讓民進黨從現在40%的雙少數支持,即使在立院中連連敗陣,4年後又可能再度成為過半支持的多數政黨。

此外,國民黨一定不要再思覺失調,無視台灣選民,「台派」VS「民國派」的結果性比例問題。還在不明事理,不接地氣,拿黨內本土派卸責和自我麻痺。

最近,立法院審議國會改革法案,一些深藍民代和親藍名嘴,又向立法院前院長王金平「丟石頭」,說都是他以前縱容柯建銘。現在沒有王當立法院長,如今就能在立法院所向無敵。

看看柯建銘親口所說,王金平在立法院的時代,其中當了23年正副院長,但民進黨那時期在立院從沒贏過,憑什麼說王金平有對綠營放水?

藍營一再,羞辱踩踏黨內本土派,與本土對立。是嫌票太多了嗎?馬王政爭教訓已經忘記了?國民黨從上到下,只會投機取利,不願意思考和面對問題,和不重視論述。再這樣下去,以後也絕不可能再有翻身和執政的契機。


●作者:韋安/資深媒體人、高端策略顧問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 : 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