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Covid-19疫情以來,直至2023年才開放國境,國內旅遊觀光人潮雖逐漸復甦,但外國遊客旅遊人數相比疫情前還回復不到30%。國際旅遊業高階主管近期點出中國旅遊對於外國旅客5項最大不便之處。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中國文化和旅遊部的數據顯示,在今年為期五天的「五一」勞動節假期中,中國國內旅遊人數達到2.95億人次。這比2019年疫情前的數字高出28%,各項交通運輸量也呈現上升,然而,國際入境旅客卻一蹶不振。
為什麼會有這種失衡的情況發生?根據BBC報導,澳大利亞伊迪斯科文大學(Edith Cowan University)商務與法律學院旅遊業研究中心主任黃松山,將這種疲軟現象歸咎於「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
他指出,2023年由皮尤研究中心調查顯示,「大多數西方國家的民眾對中國持負面看法。中國政府對社會規範的加強控制,可能導致外國遊客在中國感到不適。」
與此同時,美國與澳洲政府則紛紛警告遊客應高度審慎考慮前往中國旅行,以免被任意居留或面臨定義模糊的國安法執法風險。
中美之間的往返航班,疫情前的2019年4月共有1506班;但在今年4月,往返航班僅有332班;直飛航班可能連座位也難求,即使有,價格也可能非常昂貴。由於面對中國航空公司具有獨走俄國領空的空優,在縮短航程之下與美國航空業者拉開成本優勢,美國航空業也呼籲拜登政府禁止再開放更多中國航班。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國知名旅遊垂直整合平台攜程集團旗下「Trip.com」首席營運總監婁曉博則指出,「國際航班的頻率」肯定會產生影響,此外,還有其他潛在的障礙,包含「中國的手機電子支付」、「預訂APP相關功能」、「網站和交通方式限定使用中國APP進行」、且「多半只有中文版本」,都是讓人頭疼的問題。
瑞士EHL酒店管理學院的陳勇教授表示,「外國人早已習慣使用的社群網站、地圖、支付APP等技術,在來中國旅遊時不是不提供服務,就是被屏蔽,語言障礙和習慣,讓外國人無法使用這些中國的替代品」,亦有外國旅客向BBC反應,中國街頭得小攤販既不接受現金,也不支援他的信用卡刷卡,只接受中國的支付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