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愈來愈受重視,但大人給的支援和資源,大學生買單嗎?104人力銀行發布「大學生負向情緒檢測報告」,有33%的大學生不願意使用心理假,擔心被誤會有心病,或是不想被師長關切、不想被誤會翹課、偷懶或耍廢。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大學去(2023)年通過每學期提供3天心理健康假,目前全國有超過15所大學提供心理假,不過,104人力銀行發布的「大學生負向情緒檢測報告」,有67%大學生願意使用,以社會心理學群89%願意使用比例最高。另有33%大學生不願意使用心理假,進一步詢問原因,則是有35%不想被誤會有心理疾病,34%不想被師長關切,29%不想被誤會想翹課、偷懶或耍廢以及壓力大、焦慮不安不想被知道。
104人力銀行職涯教育長王榮春指出,學校除了給假,如何讓學生對心理健康有正確認知,並給予不被過度打擾的支持協助,避免不敢求援更為重要。
此外,大人可能錯判大學生的煩惱,該報告指出,大人直覺大學生最擔心的前3名煩惱,包含交友/感情、未來職涯規劃、經濟問題,但實際上大學生最擔心的前3名,分別是未來職涯規劃,學校課業,以及經濟問題。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王榮春指出,大人以為大學生的人際關係容易受到網路社群影響、學習動機低落、揹學貸很辛苦、花在治裝及打理外觀的花費可能造成經濟負擔,但實際上大學生對這些有感的比例卻偏低,顯示大人對大學生的煩惱掌握度仍有進步空間。
王榮春強調,大學生確實會為了交友、人際、外表、容貌等煩心,但國中、高中求學階段已經有類似議題,進入大學全新的學習方式,也是進入職場前最後學習階段,因此,擔心未來職涯規劃、學校課業比例更高於交友、人際及容貌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