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進入中央氣象署定義的「梅雨季節」,梅雨是東亞地區獨特的天氣現象,氣象署預報中心主任陳怡良指出,歷年梅雨帶來的降雨量,約占台灣全年的五分之一,其帶來的降雨和致災能力,也是僅次於颱風的天氣系統。《NOWnews》也透過本文,帶大家了解「梅雨」的各種特性和取名原因等小知識。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
梅雨季時間、梅雨季節幾月?根據中央氣象署定義,台灣每年「5月、6月」就叫梅雨季節,不過梅雨並非每天都有,影響時間也較不一定,主要視當時的大氣環境決定。
🟡
為什麼叫梅雨?梅雨一詞源自中國華中地區,每年6、7月,華中地區會進入一段汛期,氣候潮濕、多雨且容易氾濫,這段時間正好是黃梅成熟季節,因此在當地有「梅雨」之稱,而台灣和中國的華南地區雖然在5、6月也有降雨高峰,
但一開始不是以「梅雨」稱呼,而是稱為「前汛期」。
隨著台灣大氣科學研究,學者們發現,
台灣和華南地區在每年5、6月出現的降雨高峰,原因和發生的機制與中國華中地區的「梅雨」非常類似,便開始將這個時期的雨稱為「梅雨」,並用於氣象研究領域中,甚至「梅雨」一詞也躍上氣象界的國際舞臺。
🟡
梅雨怎麼來的?5月後越來越熱,隨著日照不斷增加,陸地回溫的速度比海洋快,海洋和陸地之間吹的風會開始轉向,
形成大範圍由海洋吹向陸地的「夏季季風」。在東亞地區,受到海陸分佈的位置和科氏力的影響,夏季季風的風向吹到台灣就成為「西南季風」。
而西南季風帶來溫暖潮濕的空氣,使大氣底層明顯增暖、增濕,並遇到從台灣北側南下的冷空氣,兩者在台灣附近形成「滯留鋒」徘徊,因而誕生「高度致災強降雨」的梅雨。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
梅雨對台灣影響氣象署預報中心主任陳怡良說明,梅雨帶來的降雨雖然兇猛,但也是水庫補水的好時機;不過觀察1951年後的資料,台灣每年5至6月梅雨季,平均降雨量為440毫米,不過每年有很大的落差,最多可至900毫米,最少甚至不足200毫米,且沒有明顯規律性。
此外,梅雨季還有「冷熱交替明顯」、「易有極端高溫」的特性,實際的降雨雨期部分,梅雨季開始有明顯降雨的時間,「氣候上約為5月後半月至6月前半月」,中部以北雨期開始較早,通常5月上旬就會有明顯雨勢,南部則普遍在5月中、下旬或更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