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將自5月1日起、針對19個癌別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希望藉此找出幫助最適合癌友的標靶藥物,達到精準治療的效果。台大醫院內科部教授何肇基指出,不同癌別也可能具有相同的變異位點,通過基因檢測、使用對應標靶藥物「異病同治」會是未來趨勢,也有助於減少患者找不到對應標靶藥物,反覆承受化療之苦的情況。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家住花蓮的楊先生在4年前接受膽囊切除手術,3個月後幫女兒搬宿舍時,卻意外發現下腹有一處硬塊,本以為是術後用力造成的疝氣,一檢查才知道是顆雞蛋大小的黑色素瘤,讓楊先生相當沮喪,後來尋求第二醫療意見,又發現骨盆腔內還有2顆,並確診轉移性黑色素瘤。
此外,楊先生的腫瘤經過基因檢測,確認為BRAF突變類型,且不只發生在黑色素瘤,也可能出現在肺癌、甲狀腺癌、腦瘤等,是一種跨癌別的基因變異,目前健保也已經有對應的標靶藥物,再配合醫囑的持續治療下,3年來病況控制良好。
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長張文震指出,隨著精準醫療的觀念進步,民眾已經越來越習慣「同病異治」、依據患者情況量身打造最適合方案的做法,但也因為對於疾病本身的原理、基因變異情況越來越了解,「異病同治」將是下一精準醫療的新時代。
何肇基進一步解釋,標靶治療所瞄準的是基因變異的位點,而不同的癌別可能同時有著相同的基因變異情況,比如非小細胞肺癌中非常罕見的RTF、NTRK、BRAF等驅動基因,其實也同樣出現在其他癌別、並有多種標靶藥物可以使用。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何肇基說,當標靶藥物可以跨癌別使用,患者因為缺乏相對應標靶藥物,只能反覆經歷化療與復發的情況也會慢慢減少,對於其預後、整體存活時間都將有所幫助,近年來更有多項標靶藥物上市、納入健保給付,更有助於減輕癌友負擔,改善疾病預後。
此外,張文震指出,若患者希望確認自己有無跨癌別的特定基因,可以通過「免疫組織化學染色(IHC)」、「聚合酶連鎖反應技術(PCR)」、NGS型檢驗,也提醒患者,務必遵循醫囑、配合診斷與持續治療,即使是晚期癌症患者,也有機會找回屬於自己的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