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少子化趨勢明顯,每個小孩的一步步發育,家長都緊盯著看。醫師說,一般孩子在接近1歲時會開始嘗試走路,最初幾個月可能不太穩定,但若長到2至3歲時,仍無法由大人牽著手或自己扶著欄杆走樓梯,就要注意是否有其他健康問題。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兒科部主任張璽說,步態不穩的原因有很多,包含肌肉、神經、視覺、平衡覺甚至心理疾病都會影響,其中肌力不足的孩子不僅是走路,甚至會有「站沒站相、坐沒坐相」等姿態不良,而視覺異常的孩子則可能會因為無法判斷距離遠近或高低差,時常踩空或絆倒。
此外,本體覺異常的孩子,會無法隨意做出不同動作,肌肉無法正常收縮,關節也較難自由活動,且視覺、知覺和空間概念的發展也會受影響;至於平衡覺不佳,則與內耳疾患、小腦發展相關,如有內耳異常,易伴隨眩暈等症狀;心理疾病和步態不穩也有關聯,某些兒童雖可腳掌平踩地面行走,卻習慣踮腳尖,這可能是自閉症類群障礙或發展遲緩等。
張璽指出,若小孩出現上述問題,兒科醫師會進行一系列檢查以釐清原因,首先是神經學檢查,包含敲擊深部肌腱反射與比較兩邊的肌力,確認左右功能是否對稱;若懷疑與肌肉有關,肌電圖將有助評估;如有頭暈、頭痛、嘔吐等症狀,會安排影像學檢查如核磁共振成像或電腦斷層掃描、腦電圖和血液檢查等。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若兒童常在清晨有持續性嚴重頭痛,或有躁動不安、噁心、嘔吐、視力模糊、複視、瞳孔放大、眼睛偏斜或癲癇等症狀,則通常需要到小兒科進一步評估,以確定是否為腦瘤。
張璽表示,兒童走路不穩可能是潛在的健康問題,但也可能是正常的發展差異, 家長不必太過緊張,應持續觀察孩子的狀況,再根據需要尋求醫師建議,透過早期診斷與治療,對孩子健康的未來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