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城:處理兩岸問題需先認知:「文化認同」不等於「國家認同」

▲吳春城:處理兩岸問題需先認知:「文化認同」不等於「國家認同」。(圖/品牌提供)
本報訊-2024-04-03 10:25:02
前總統馬英九1日赴陸展開為期10日的訪問,此行並極可能促成「馬習二會」,看似對緩和兩岸緊張局勢有所助益,但恐怕後面將會迎來一場國內的政治風暴;國人在兩岸問題上至今難解,主因在於藍、綠總是將「文化認同」與「國家認同」劃上等號,除了兩岸間缺少良性的互動交流,在國內更因此相互排斥、不認同,自然無從凝聚成共識。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次馬英九訪陸,國內媒體無不大篇幅報導,然而從媒體主要著墨的角度及版面安排,也可嗅出背後隱含的政治味道,更是讓人有種「暴風雨前的寧靜」之感!國際局勢瞬息萬變,牽一髮動全身,一旦解讀、判斷錯誤,都將會招來不可承受的代價。

就在馬英九啟程訪陸之際,美國在台協會主席羅森柏格再度來台,接連與蔡英文總統、副總統賴清德等人會談,其用意其實很明顯,就是美國在全世界已經點燃兩處戰火之際,不希望「全球的第三處火藥庫」也在此時引爆,好不容易看到極其緊繃的兩岸關係有出現緩和的契機,羅森柏格此次來台,當然是兼具「安撫」及「警告」民進黨當局的用意。

但相對的,美方再次闡明「美國支持維持兩岸現狀」,其實也是讓北京當局了解美方的態度及立場,並「提醒」馬、習二人,美方也就只是支持「維持現狀」,其他的就不用多想。

在美方赤裸裸地「施壓」下,綠營方面只能忍氣吞聲,暫時收起慣用的「扣紅帽子」、藉機炒作最敏感的兩岸政治議題的諸多手段來牟取政治紅利,但為了給基本盤支持者一個交代,又不得不有所作為,只得透過部分媒體協助,在版面的呈現上來意圖影射「馬英九通匪」的政治意含。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綠營這番透過媒體的政治操作,目的除了「警告」馬英九別做出什麼逾舉的言行,更是在鞏固綠營對於兩岸問題的主控權,即使馬英九卸任多年,身上沒有任何公權力,但綠營仍在等待他這10天當中會出現什麼「突出」的言行,並且正磨刀霍霍,就等馬英九返台之後上演一場批鬥大戲;看似一個兩岸間的和平契機,但其實一場台灣內部的戰火正在醞釀當中,只等馬英九返台之時就將引爆開來。

個人在此要提醒一個處理兩岸問題極其關鍵的重點,就是眾人要能先認知:「文化認同」不等於「國家認同」,藍營方面經常會陷入一個困境,就是每當在處理文化認同時,就會順勢將感情帶入,並直接昇華到「國家認同」;相對地,綠營方面則是另一種極端,只要兩岸產生文化交流,往往就無限上綱,質疑這是對國家認同有問題,進而大加撻伐、阻撓,甚至扣上「紅帽子」,但這都不是有效解決兩岸問題應有的態度。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