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第60屆金馬獎開場影片驚豔眾人,以一種超乎想像的極致,在6分鐘內一路駛回過往致敬41部中港台電影,許多經典畫面與角色重現,讓觀眾邊盈眶邊帶著雞皮疙瘩,直到《緝魂》的張震,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小張震對視的那一刻,我們才真正確定,是AI的助攻才有了這封獻給華語電影迷的情書。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執導拍攝的導演程偉豪揭秘製作祕辛,這部史詩級形象短片在LED虛擬攝影棚進行了絕大多數的場景拍攝,包括虛擬製作(Virtual Production)、動態捕捉(Motion Capture),新科技的運用結合流動的影像,呈現出拍攝電影的人、製作電影的人、演出電影的人、觀賞電影的人,在這條道路上不停往前。
片中特效鏡頭頻繁出現,他幽默稱「根本就是一部特效片」,而最終能成功的結合經典內容與新技術,呼應金馬60的核心主題「凝聚眾人 直奔未來」,知名特效師郭憲聰以及「再現影像」團隊可說是最主要的幕後功臣。
一部電影的製作流程中,「後製」最花時間,若拍攝需耗時1個月,後製則需長達一年,曾獲第56屆金馬獎「最佳視覺效果」獎、同時也是郭憲聰參與製作的《返校》,就是如此。郭憲聰接受《NOWnews今日新聞》採訪時表示,近幾年有感於AI對特效的幫助,大大提升製作效率,以賺人熱淚的「金馬60」開場短片舉例,透過AI PC加入大量特效,影片背後製程只花了1個月。
他提到,自身所領導的「再現影像」團隊已經有開始透過生成式AI製作2D特效,過去人物CG (電腦繪圖)眼神以手工製作,兩眼容易呈現無神、空洞,AI所能達到的效果明顯的自然許多,此外,如今在與導演或製作公司溝通後製特效時,能很快的由AI自動產出獨一無二的氛圍圖,遇到難以以文字敘述的想法和畫面,也能透過AI加速溝通與實現。
他曾在東京看過日本NHK透過AI替老片進行數位修復,竟只需耗時約2至3週的時間,就能成功讓長達90分鐘的老電影以4K的高畫質重生,對比過去參與的「李安三部曲」修復工作,1年能完工2部就算了不起,現在2至3週的修復速度簡直驚為天人。
特效師過往的辛酸血淚史不在話下,為了電影膠片上的一幀一格近乎堵上了大部分的睡眠時間。如今AI PC時代來臨,卻又變相使人憂慮,只要擁有一台智慧型手機或電腦,人人都能是創作者;只要下載特效軟體,人人都能製作特效影片。大家開始擔心,「特效師」會不會成為被AI取代的工作之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此,作為產業佼佼者的郭憲聰卻樂觀表示,特效工作仍需一定的美學知識與品味,且AI在內容溫度方面尚未直覺化,「AI會先取代特效製作中極為繁瑣的工作內容,但我不會認為這是取代,因為我們本來就不想做繁瑣的事」,省去的時間反而能讓特效師得以投入更多心力激發創意。從他的口中發現,或許有了AI的加入,屬於特效師的「電影夢」才正要啟程。
當修復片修復的時間縮短,未來會有更多的經典老片,得以以高畫質重回時代的同時,也映入更多雙年輕的眼睛;當特效師後製電影的時程不斷往前推進,更多的創意才能無限的豐富影壇。李安導演曾說過,電影本身就是一個新科技,它才100多年的歷史,而「求新求變」一直是電影的精神。AI的加入讓電影實現想像,也超越想像,它會帶來某些憂慮,卻也將搭載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