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酵菌酸有親兄弟!醫出招預防:未必每一盤都產毒

▲濃度低的「米酵菌酸」便有很強烈的毒性,會使身體細胞瞬間失去能量,導致器官癱瘓、衰竭。(示意圖/Pexels)
記者許若茵/台北報導-2024-03-29 14:54:46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累計至今(29)日上午10時已有共有18例通報,造成2人死亡,其中一名死者檢體檢出「米酵菌酸」,成為台灣首例。北市聯醫整合醫學照護科醫師姜冠宇表示,要避開產毒條件,預防才是關鍵。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寶林茶室近期接連出現食物中毒個案,據衛福部疾管署最新統計,目前累計18人經醫院通報,其中2人死亡、5人加護病房搶救、1人一般病房治療、其餘10人返家休養中,昨日下午台大法醫研究所對2名死者進行解剖,晚間衛福部緊急召開記者會說明「重大發現」、並由衛福部次長王必勝主持,公布一名死者檢體檢出「米酵菌酸」,而這也是全台首起米酵菌酸中毒事件。

米酵菌酸是由Burkholderia gladioli(唐菖蒲伯克氏菌)汙染食品產生的毒素,姜冠宇指出,「唐菖蒲-博克-霍爾德-氏菌」的「椰毒病株」是整個家族的其中一支,就他會產毒,但要他產毒也有一定的條件,避開產毒條件即可。

姜冠宇指出,已知富含脂肪酸,還有含水份、有發酵機會的食物,可能發生,但是那是要在擁有豐富的蔗糖、氨基酸、纖維素放在一起,其實也就是培養這個米酵菌株的「培養皿」,那個概念就是類似中華料理炒一盤的「合菜」,散裝放在那邊,置放在常溫偏高溫的環境,大概25-35度C,像是放廚房一段時間後,高溫高濕的環境下,「唐菖蒲-博克-霍爾德-氏菌」的家族就有可能叢生。

姜冠宇表示,其中的椰毒病株,未必是這一整群兄弟的優勢株,要它產毒,他還要和他的親兄弟共生,在食品中,米酵菌酸菌株通常與其他博克霍爾德菌屬共存,例如洋蔥伯克霍爾德菌等,所以這種情況下,相同的培養皿未必每一盤都產毒的,在實驗室培養皿的觀察,如不溶血的灰白色菌落、菌苔發紅等變化,才可能可作為產毒菌株的特異性表徵。

「所以,即便這個菌種(應該說整個宗族)在台灣了,在相同條件,也不一定每一盤都會產毒,吃飯不用害怕和恐慌,這是我要強調的!」姜冠宇強調,就是這些合菜複雜的食物,要儘速冷凍不要放常溫,絕對避免高濕熱環境,「我想真的就不是問題,只是要花一點心思觀察廚房的食物保存,再安心用餐」。

姜冠宇也說,「第一時間我們當然害怕,會有情緒」,然而慢慢有足夠資料時,可以試著整理避免未來事件,因為所有醫療處理方式效果都有限,「預防仍是關鍵」,很多病原體,在過去都是區域性,現在環境變化、氣候變遷、或是我們想不到的因素,本來可能就會有菌株的遷徙,非常正常,在未來台灣是一個飲食多元且幸福的國家,相信不會因噎廢食,只是複雜的食物,當然就需要比較多的留心和監督,未來有廚房製程透明化的餐廳,從食材的保存、拿取、製作調理盡在顧客面前,比較在消費者市場勝出。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更多「寶林茶室疑食物中毒案」相關新聞。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