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籃協理監事會「失言風波」,又一次被罵慘,輿情沸騰。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次失言關鍵細節是,一名中華籃協常務監事在會員大會中討論國手出場費議題,「球員披上國家隊戰袍若想要獎金或出場費也行,那就站在企業立場來談,你要有獎勵,是不是也要有獎懲制度?」
代表中華隊出賽,如果戰績不理想,比賽打不好是不是也要懲罰,這席話引起軒然大波。
中華男籃國手後衛李愷諺在個人社群IG上提出質疑,「就這句話誰還敢打中華隊?」
台北市職籃球員工會對籃協監事說法深感遺憾與不認同。職籃工會發出聲明,「本會對中華籃協、體育署及社會大眾之倡議訴求,均為訂定參賽協議、確保後勤保障,像日前引發輿論的暫時失能險及相關後勤規格才是最重要核心。」
籃協確實在處理選訓賽、後勤、發言很多細節上處理不好,新聞稿也太粗糙,輿情反彈、一轟再轟、千夫所指,不難理解,相信絕大多數為中華隊效力+努力的國手,心情心境也很難好。
理監事在會員大會有這樣的討論和情緒,不意外,顯然他們對現在中華男籃極少部分國手代表中華隊出賽「嘴臉」也很煩很厭惡,但這樣的發言和討論並不得體,更不稱頭。
幾個現象可以給大家參考:
1、絕大多數國手並沒有想過出場費,這是我認識的他們,他們只想打中華隊,拚出最好成績,接受各種更強大挑戰、學習,進而提升自我。
2、現代運動產業環境、文化、利害關係都改變,職業球隊對球員打中華隊會有意見,球員經紀人也會有不同立場和觀點,球員本身極有想法的也不少。中華籃協早已不能用30年前協會觀點、立場、高度、行事風格來處理當代人事務。
3、過去幾年我應該是推動中華男籃總教練要給專職薪水,球員也要有體育署營養金之外的薪水,寫過講過最多的人。這兩年中華隊總教練桑茂森,我不只一次在私下閒聊中建議他「如果你沒有一個月10-20萬月薪,就不要接,外籍顧問都可以拿1-2萬美元月薪,他們這麼厲害,就讓外籍去執教,你不用這麼辛苦,吃力不討好...」。
4、失能險這部分,大家都誤解太多,輿情不懂、球員不解、網路煽動、造成太多衝突。台灣保險產業和運動產業環境,產業、資源、保險公司幾乎沒有人願意和有這能力提供所謂「失能險」,滿足球員薪資、身價,只能以現有資源最大化,為球員提供更大最多最完善保險保障,讓他們可以安心出賽。
5、我很討厭 「球員工會」只用發新聞稿+聲明方式,這只會引起更多衝突和不當關係。這個台北市職業籃球球員工會跟職棒「應該」是綁在一起,因為模式很像,後頭經紀團隊、操作、決策的人可能同一掛。面對球員利害關係、基本權利、公平安全,他們是該有行動和反應,保護球員。
球員工會有會長、有律師,他們應該跟籃協理事長、秘書長、中華隊總教練面對面坐下來商討,了解問題和細節,直球對決,再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完美協商,不是專發新聞稿各種聲明,搞清狀狀況+細節,再折衝協商,一直發聲明稿這叫「嗆聲」,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6、大多數球員都超棒,他們不計代價,願意為中華隊作戰。但也有極少數非常「聰明」球員,入選大名單培訓、但極可能最終進不了12人正選,球團、經紀人都可能建議他不要去。
所有球員都有權利以各種理由婉拒徵召,他們也可以選擇要不要為這個教練打球,這是現代體育常態和文化。所有人都要接受,並且適應。
去年瓊斯盃有一個國手說,「打中華隊只拿這麼一點點國手津貼,以後我不要再打了...」。這名球員既不是主力,也不是球隊當家,平常在職業球團也很少上場,心態讓人髮指。
7、台灣體壇,精英國手、奪牌選手,職棒職籃球員普遍得到最大照顧和福利,嚴格來說,他們都是最被政策和官員照顧的一群天之驕子,因為絕大多數運動項目國手都沒有出場費和輿情一再強調「失能險」,其他福利和出賽、贊助、背後資源就更不用談。
籃球已經是台灣體壇最幸福、資源最多的極少數精英。
8、中華籃協現在也只能、只會用發新聞稿方式澄清,同樣做得不好。面對問題、了解問題、深入探索、才能解決問題,避重就輕、發稿澄清、轉移焦點、輿情炸鍋,那不跟球員工會一樣,能力都不好。
球員保險,現有台灣保險和產業環境,每個國手打中華隊最高額能投保多少?算出來成為機制,公開執行。中華隊每項比賽資源、資金,最大能提供多少保障,算出來,成為制式範本。
各種不同層級比賽,中華隊領隊和贊助商能提供多少資源,算出來,讓中華隊教練、球員知道,上下一心,全力去拚,給予最適當出場費,這就是國家隊需要的溫暖、公平、凝聚力。
好好做事不難,協會、國家隊、教練、球員大家都很努力,希望把事情做到最好,但最終卻搞得天怒人怨,離心離德,誤解太多,真的很不值得。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冷靜下來,不要再跟著網路輿情沸騰,相互指責,製造太多誤解和衝突對立,台灣籃球需要一個真正有高度和執行力、視野領導人和處事智慧,讓一切都平息下來,回到正軌。
更多最即時、最熱門的運動新聞,請加入「NOW運動」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