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食吃太多!台灣人「腸道健康」亮紅燈 便秘、腸脹恐演變為癌症

▲現代人因工作繁忙、長期久坐、飲食失調等生活習慣,導致腸道壓力劇增。(圖/記者陳明中攝)
記者張志浩/綜合報導-2024-03-27 18:17:05
現代人因工作繁忙、長期久坐、飲食失調等生活習慣,導致腸道壓力劇增,進而引起造成便秘、腸脹氣、腸發炎、免疫下滑等症狀,日本「腸活」權威博士辨野義己今(27)日參與台灣永續健康福祉協會主辦的「健康新定義 天天新腸活」座談會中指出,「腸齡越高、大腦跟肌膚的衰老程度越大,甚至會造成癌症發生」,因此透過各式技巧改善飲食習慣、重視營養攝取及規律運動相當重要。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腸活是什麼?

多項研究指出,腸道與大腦間存在重要連結,而「腸活」一詞源起於日本,辨野義己說明,許多疾病根源都來自腸道,主要推廣從飲食、營養攝取、運動等方法,維持腸道良好環境,達到增加免疫力、增強抗壓性、促進新陳代謝、美肌等功效。

辨野義己指出,腸道又被稱為人的「第2大腦」,若腸道出現有害物質、致癌物質、毒素等,都會直接傷害腸道,導致粘膜屏障功能惡化和免疫力下降,當有害物質轉移至血液時,內臟也會被波及,最終導致肝癌、乳癌、大腸癌、大腸息肉、肥胖、糖尿病,甚至是失智、自體免疫疾病等。

▲日本「腸活」權威博士辨野義己,受邀來台分享腸道對全身健康和大腦的影響。(圖/台灣永續健康福祉協會提供)
人體免疫功能以及睡眠品質都會受到影響,並造成身心上各種不適症狀,此外,「糞便」是顯示健康生活的預兆,若發現自身糞便顏色越來越深,表示健康出現警訊,而「大腸直腸癌」的誘發因子,就包含過度吃下加工肉品、缺乏蔬菜、運動等。辨野義己強調,要讓腸道環境更好,就需要透過益生菌和膳食纖維攝取幫助。

辨野義己說明,觀察糞便可以檢視健康狀態,一般來說,人體排便時應是放鬆不會有不適感,「好的糞便」含水量80%、沒什麼味道,顏色呈黃色至棕褐色,重量約為300克上下,長度20公分,粗度則是一根香蕉大小。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永續健康福祉協會邀請台日專家,共同探討國人腸道健康議題。(圖/台灣永續健康福祉協會提供)
敏盛醫院副院長江坤俊則提及台灣人平均腸道年齡比實際年齡老快10歲,而70%的免疫細胞都在腸道,江坤俊指出,現代人外食習慣已成型,腸道的修復,應先「清空再填補」,平時減少攝取非必要的藥物、高糖高鹽高刺激性的食物,進食時,先吃豆魚蛋肉等蛋白質食物,並緩慢嚼食,讓胃酸充分發揮殺菌功能,而在填補的部分,建議一週吃2次以上深海魚,如鮭魚、鯖魚、秋刀魚,或補充魚油,提升腸粘膜修復的速度。

營養師高韻均也補充,人體是由每日所吃的營養素堆疊而成,民眾平時可以嘗試「高纖飲食」,不但能幫助腸道蠕動,也能替腸道菌叢提供能量來源,另外,不光是攝取膳食纖維,增加腸道內好的益生菌數量也是重要保養腸道策略。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