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巴爾的摩大橋被撞垮!結構技師喊「太扯」:台灣3座橋要小心

▲美國巴爾的摩凱伊橋(Francis Scott Key Bridge)一座大橋遭貨輪撞斷,多輛車輛墜落水中。(圖/翻攝自美國海岸防衛隊)
記者張志浩/綜合報導-2024-03-26 19:25:31
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凱伊橋(Francis Scott Key Bridge)26日遭貨輪撞擊,隨後斷成多截垮下,多輛汽車落入河中,土木結構技師拱祥生指出,不只這種以鋼材為主體的橋樑,任何材質的橋樑都不能承受如此巨大的撞擊力,新北市土木建築學會理事長余烈則表示,本起事故可以看出當局對「有船隻通過」的橋樑安全措施準備不足,而台灣剛通車不久的金門大橋和即將完工的淡江大橋以及高雄大港橋,也要以此為借鏡,以免類似意外在台灣發生。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巴爾的摩凱伊橋是以鋼材為主體的橋樑,至今已有47年通車歷史。(圖/翻攝自X)
橋樑應有防撞措施 肇事貨輪真的太扯

拱祥生表示,和台灣常見的混泥土橋相比,鋼材橋樑本就比較不耐撞,不過此次肇事的船隻是長約289公尺的巨型貨輪,無論是船的主體或較脆弱的地方,只要它的重力加上速度,任何材質的橋樑都可能被撞垮,拱祥生認為,整起事件貨輪公司和船隻的管理處無法避責,以這樣的方式撞上橋樑「真的太扯」。

余烈則說明,凱伊橋的歷史長達47年,若平常就有船隻通過,河流應該有所謂的「航道」,而早期的橋不像現在多採用「斜張式設計(Cable-stayed bridg)」,可以用鋼纜與主塔連接的方式,將跨距拉開、橋樑高度提高,在這樣的劣勢下,航道就應有保護措施,例如在橋墩附近增設水中障礙物,讓船隻就算出意外,也不會和橋樑直接接觸

▲結構技師強調,任何橋樑都無法承受巨大貨輪的衝撞,檢討事故應回溯到橋樑是否有足夠的防撞機制。(圖/翻攝自X)
船隻意外撞斷大橋 台灣也有潛在風險

許多歐美國家的古老橋樑都使用鋼材搭設,除了美觀外,為的就是讓船隻通過,余烈指出,以台灣的狀況來說,多數橋樑不必考慮防撞問題,以此多採用成本較低的混泥土搭建,而若刻意將橋架高,更多的是害怕「河床淤積」,以免洪水或颱風來臨時,會將橋樑沖垮

拱祥生也提到,鋼材相較於混泥土,優點是跨距更大、重量相對較輕,適合較大規模的河川,缺點就是維護成本較高

而視角再轉回台灣,余烈強調,美國巴爾的摩凱伊橋的倒塌,恰巧給予2022年通車的「金門大橋」、以及即將完工的「淡江大橋」,甚至是高雄尚未開放船隻通過的「大港橋」一個警惕,雖然現今大型強梁都採用斜張式設計,但只要有船從下方通過,就是多一份危機,如何透過水上、水下等各種方式預防意外,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