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菜不是蔬菜卻叫菜!「還分公與母」味道也不同 一招超簡易分辨

▲生活中常能吃到的貝類「淡菜」,也被稱為貽貝或孔雀蛤,明明不是蔬菜卻叫菜,而且竟然還有分公與母,其實超簡單就能分辨。(圖/記者葉盛耀攝)
記者葉盛耀/綜合報導-2024-03-24 10:00:00
生活中常能吃到蛤蜊、蜆、蠔等貝類料理,其中有種貝類名為「淡菜」,也稱為貽貝,也有人稱為孔雀蛤,但孔雀蛤通常是指個頭較小的,不過,多數人都不懂牠明明不是蔬菜卻為何要叫淡菜?美食作家沈軒毅日前於臉書社團「過上好日子」發表有關於淡菜名字由來,以及淡菜如何分辨公與母,引起許多網友迴響,將近300人分享該文章。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沈軒毅提到,淡菜的名字由來流傳有多種說法,他認為較可信的,是在明代郎瑛的《七修類稿》第十九卷提到:「杭人食蚌肉,謂之食淡菜。予嘗思之,命名不通,如以淡為啖固通,而菜字義亦不通。又嘗見《昌黎集》載:孔戣為華州刺史,奏罷明州歲貢淡菜。亦是此淡字,竟不能通。後見廣人云:南海取珠者名曰蜑戶。蓋以蚌肉乃取珠人所常食者耳,賤之如菜也,其義始通。」

白話來說,原來蜑(音同淡)戶是指漂泊在海上以船為家的漁人,是古代中國東南沿海的賤民。而蜑戶人家常吃的普通食物就是此種貝類,且在他們眼裡其賤如菜。因此蜑戶常吃的菜,就成了「蜑菜」,也衍生到後來變成了「淡菜」。

▲美食作家沈軒毅經常分享如了料理佳餚,還經常分享美食知識,此次提及淡菜為何叫淡菜,引起網友迴響。(圖/翻攝「過上好日子」臉書社團)


另外他也提及,淡菜上頭的鬍鬚,其實是淡菜附著在礁石的器官,稱為鬚足,也稱足絲。雖然不好看,但一拔掉鬚足,淡菜就會立刻死亡。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且,淡菜竟然還有分公與母,原來看貝肉顏色就能判斷,白色的就是公的、橘色就是母的,兩者味道還有差,一般認為,白肉風味偏清爽,橘肉味道較濃厚

而台灣除了八里的孔雀蛤,馬祖淡菜也相當知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建置的「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網站也提到,馬祖因為海域處河海交界,浮游生物豐富、海水鹽度適中,且水質乾淨,使得淡菜特別美味肥大。且餐桌上的淡菜有大有小,大淡菜的顏色偏綠,馬祖人稱為「殼菜」,小淡菜的顏色較深,叫作「ㄍㄢˋ 一ㄤ」,而牠們的正式名稱分別是綠殼菜蛤和紫殼菜蛤。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