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半的男嬰剴剴經社會局等單位轉介給劉姓保母照顧後,卻遭虐待致死,各界除質疑社會安全網漏洞外,也疑惑為何衛福部的「幼兒專責醫師」沒有發現剴剴的異常。對此兒科醫師對《NOWnews今日新聞》表示,幼兒專責醫師一開始只是試辦計畫,目前還在持續推進中,今(113)年更以100%涵蓋率為目標,希望外界不要誤解立意良善的計畫、讓醫師能夠更好的幫助孩童,但以現行制度來說,孩子沒有戶口、沒有監護人等2個情況,確實會造成空窗。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北市一名1歲半男嬰剴剴,因為家庭功能不彰、父母都入監服刑無法照顧,經社會局、兒福聯盟轉介給一位劉姓保母照顧,但剴剴在2023年底出現呼吸困難而送醫,經醫師發現身上有多處傷痕、通報家暴事件,才讓整起事件東窗事發,但凱凱不久後仍不幸死亡,劉姓保母與其妹妹的施虐過程一直到今(2024)年3月才被爆出。
然而,近期有評論認為,衛福部所推行的「幼兒專責醫師」制度「漏接」剴剴,但對此台大醫學院院長、兒科權威醫師倪衍玄指出,這起事件最大的問題在於社會局有無轉介這個個案,「如果有轉介,我們可以承接就一定會接住,重點在於需要轉介,沒有這件事怎麼變成幼兒專責醫師沒接住孩子,很奇怪!」
台灣兒科醫學會兒科基層醫療事務委員會主委麥建方則指出,從各項評論與報導可以看出,大家對於兒科專責醫師很有想法,也有不小的期待,但就這次事件來說,「不能責怪衛福部,因為衛福部已經未雨綢繆,可惜晚了一步」,因為幼兒專責醫師是109年開始的試辦計畫,但過程中碰上了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無法如預期進度推行,過程非常辛苦。
麥建方說,以往孩子出生後,會在社政單位登記戶口,這時候就會有社政單位來看著這個孩子,在104年,衛福部保護司發現,高達8成的兒虐事件受害兒童並未案時接種疫苗,因此曾提出關懷未按時接種疫苗兒童的作法,卻被外界誤解為「沒打疫苗就是虐待」,當時引起軒然大波,也因此這次幼兒專責計畫推動過程,每一步都特別謹慎。避免高風險家庭個案「有被貼標籤的感覺」。
面對這次事件爭議,麥建方強調,「說幼兒專責醫師漏接,這樣的講法不全然正確」,自從幼兒專責醫師試辦以來,衛政系統就希望孩子出生後,除了有社政單位看著,還能再多一位醫師保護孩子,2023年全台的收案比例也已經從20%提高到43.1%以上,衛福部長薛瑞元更指示113年之後出生幼兒年收案比例要達到100%。
但麥建方說,收案過程中會發現,「家庭功能良好的家長解釋後樂於被收案,高風險家庭會躲著我們收案」,尤其有兒虐行為的家庭,本身就不願意接觸醫師、也不願意讓社工追蹤的情況,即使指定收案,過程中也不希望讓家長覺得不尊重,所以衛福部與兒科醫學會一直在討論,如何細膩地完成高風險的收案。
「這起案件不是醫師漏接,是制度漏接,因為制度本來就還在試辦階段」,麥建方說,幼兒專責醫師制度本質上是健康促進計劃,補強社會安全網只是其中一個可能目標,即使這個孩子當初有被涵蓋進來,醫師發現異常也不能破門而入、直接去看孩子,最終還是要回歸社服單位共同照護。
麥建方無奈表示,如果因為民眾的誤解,讓很好的計畫胎死腹中,作為醫師也會覺得對不起台灣兒童,希望各界給予衛福部更大的空間、繼續去完善這樣的制度。
不過,麥建方也提到,這位孩子從生父母身邊被帶到中途寄養家庭中,他就沒有定期接種疫苗或健檢,因此失去了接觸與醫師接觸的機會,最近收案過程中也有發現類似情況,曾有一對家長想收養由2名失蹤外勞生下的孩子,但在孩子還沒有戶口的情況下,醫師想收案也無法收案,表示這套立意良善的系統,收案細節確實是需要改進的地方。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