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保母虐嬰還拔指甲引公憤!醫曝「這特質」易成施虐者

▲台北市去(2023)年底一名1歲半的男嬰疑似遭保母虐待致死一案爆出後,引起全國眾怒。(圖/翻攝畫面)
記者林志怡/台北報導-2024-03-12 17:37:35
台北市去(2023)年底一名1歲半的男嬰經社會局與兒福聯盟轉介後,疑似遭保母虐待致死,許多民眾認為保母拔幼兒指甲等虐待行為太過殘忍、匪夷所思,甚至懷疑保母是否有精神方面疾患。新莊仁濟醫院精神專科醫師褚得利對《NOWnews今日新聞》指出,不是每個壞人都有精神疾病,不需要在此方面過度連結,但就一般情況來說,精神科確實有「人格疾患」的診斷,尤其其中常被提到的「反社會人格」者,較容易出現違反社會規範與法律的行為。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北市一名1歲半男嬰凱凱(化名),因為家庭功能不彰、父母都入監服刑無法照顧,因此經社會局、兒福聯盟轉介給一位劉姓保母照顧,但不久後凱凱出現呼吸困難、送醫後醫師發現身上有多處傷痕,且左側屁股嚴重變形,牙齒斷了4顆,並因此通報家暴事件,但不久後仍不幸死亡,劉姓保母與其妹妹將虐待過程才被爆出。

事件爆出後,民眾群情激憤,認為保母行為太過殘忍、不是一般人會做出來的行為。對此褚得利接受《NOWnews今日新聞》電訪時說,很多人在看到一些社會案件、暴力行為時,會聯想是否與精神疾病相關,但事實上精神疾病患者做出這類凌虐他人行為的比例並不高,還是要個別檢視行為者個人情況、不能妄加判斷。

但褚得利指出,精神科所謂「人格疾患」的診斷存在,且常常會有混合型人格疾患、並非單一特質出現的情況,其中民眾較為熟悉、比較常聽到的就是「反社會人格」,這類特質的人容易出現違反社會規範與法律的情況,但與這次凌虐他人、以偷偷摸摸的方式進行,還是有落差。

褚得利說,反社會人格等其他人格疾患特質的形成原因複雜,往往沒有明確的單一因素、多是很多原因造成的,可能與先天特質、後天環境影響有關,其中後天的方面,可能又與小時候的經歷相關,比如曾被凌虐、有不好的遭遇、目睹家暴,卻沒有接受適當的引導,導致當事人學習到不好的行為等。

對於這類人格疾患特質,褚得利說,曾經有不好的經歷的人,如果內心有一些狀況、又沒有學習到好的處理方式,可能就會產生後續的人格問題,但「人心裡都會有黑暗面,不是每個壞人都有精神疾病」,希望民眾看到這類社會事件時,不用過度與精神疾病連結,而要回歸到案件本身去了解情況。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NOWnews 今日新聞】提醒:如果您或家人、朋友遭受家庭暴力、性侵害或性騷擾的困擾,或是您知道有兒童、少年、老人或身心障礙者受到身心虐待、疏忽或其他嚴重傷害其身心發展的行為,請主動撥113,透過專業社工員處理,救援受虐者脫離危機。
※ 拒絕暴力請撥打:113、110
 


更多「惡保母虐嬰致死」相關新聞。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