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吳崑玉/國會改革 不該改出一個克倫威爾

▲立法院長韓國瑜(中)上任後首次主持朝野協商。(圖/記者葉政勳攝 , 2024.02.05)
文/吳崑玉-2024-02-08 09:23:34
2024大選,選出一個得票未過半的總統,以及一個三黨不過半,執政黨居於少數的國會。於是,選後一個月,各種腦洞大開的國會改革主張紛紛出籠,有要在國會成立特偵組的,有要求國會人事權、調查權、聽證權的,有想回復單一召委的,有想新增「藐視國會罪」的,還有放話要讓執政黨找不到部長的…。這些主張有些尚稱合理,有些卻令人發笑,國會擴權顯然成了好不容易取得多數席位的在野黨們,共同主張的「改革」方向,但這種「改革」,一定是件好事嗎?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先講最根本的困難。咱們這部憲法,不管你喜不喜歡,到現在還是部「五權憲法」。在憲法中,對行政機關的調查權是歸給監察院的,司法權是歸於司法院的,人事權是總統與行政院長專屬,考試院則摸到一點邊。國民黨與民眾黨若要立法院奪得調查、人事、司法等權,就得提案修憲,先廢掉考試院與監察院,將立法院變成一方獨大,至高無上的單一國會。它可以「監督」其他所有部門,但沒有任何單位能「制衡」立法院。姑不論修憲能否成功,真如此,國家政體運作會比較好或比較順暢嗎?

在這些國會改革意見中,個人覺得比較合理也比較可行的,是「藐視國會罪」。官員到國會備詢,本該據實以答,不得妄言,不得說謊,且完整提供所需資料。但現在,官員們常在國會說謊,甚至嗆聲反質詢,立委們也拿這些官員莫可奈何,使得國會質詢變得空然無物,索然無味。所以,「藐視國會罪」的核心精神,並不是官員們必須對立委們低聲下氣,卑躬屈膝,而是官員答詢,應視同法庭作證,說謊或提供假資料者,應視同「偽證罪」予以移送法辦。對於國會議員所提意見,雙方可以爭辯,因為立委不一定是對的。對於屬於國家機密的資料,官員可以不提供,或列進特別委員會審議提供,任何參與會議者,包括立委及其助理,有洩露機密行為者,一樣移送法辦,不受免責權保護。如此,才能讓國會詢答言之有物,雙方據理力爭,而不是亂打亂鬧一通,最後什麼事都沒搞清楚,也什麼事都沒有改變。

國會聽證權也是可以接受的。對於特定事項,國會議員可以舉辦聽證會,邀請各方人士參與,最後做成有拘束力的決議,或提交院會作為立法與議案依據。但聽證權也不能濫用,「麥卡錫主義」的泛濫,主要工具就是國會聽證會,濫用聽證會使其成為法院以外的另一種司法機制,侵害人權甚巨。聽證權主要是國會議員搞清楚事件來龍去脈的工具之一,本身便具有調查性質,但也僅止於「聽」與「證」,而不是一個太上機關,尚方寶劍,得以先斬後奏。

至於國會調查權,那是需要嚴格規範的。舉個例來說,可以讓立法委員派人去搜索某個官員住家嗎?或者調出金資中心信用卡交易紀錄,或某個官員的財務紀錄嗎?或派人監視監聽某些人嗎?這恐怕太超過了。以台灣政治圈各黨惡鬥狀況,此法一過,很難不變成各方政治惡鬥的工具。國會成立特偵組更是荒謬至極,等於立法權包攬了司法權,以後立委們想整死誰就整死誰?提出這種主張的背後思維,是把自己當成了克倫威爾,最好還能擁有一支軍隊,直接帶出去砍掉國王(查理一世)的頭,讓自己成為「無冕王」,成為實際上的獨裁者。

三權分立的基本原理,是相信「人性本惡」,「絕對權力,絕對腐化」,不論權力被獨掌在誰手上都一樣。所以需要制衡,沒有人能取得絕對權力,不能為所欲為,不能說你有罪就有罪,不能想整死你就一定能整死你,使得各方都必須依據法律行事,而法律始終來自於民意。在各方都沒有絕對權力的狀況下,各路人馬只能相互妥協,找出一條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路徑,最大程度以數人頭代替打破人頭,避免掉流血衝突。反之,如果有一方掌握了絕對權力,將意見不同者逼到牆角,那必然狗急跳牆,只能以流血衝突、政變暗殺,來改變自身的困境。結果,整個國家必然走向獨裁,而獨裁者為了保障自身安全,必然要加大維穩力道,依賴檢警調軍來控制社會,結果將資源消耗在這些沒有生產力的事物之上,最後等到那天死命摁住籃球的手掌沒力了,不是籃球炸了,就是反彈到整個政權與體制崩潰,得不償失。

因此,奉勸那些一步登天,正在犯「大頭症」的立委們,不要滿腦子想將自己的權力無限擴張,沒選上總統,卻想將總統壓制到比自己低一個頭。多花點時間讀讀憲法,看點政治學原理與政治史,理解到一個國家能夠正常運轉,比自己的權力無限擴張來得重要。不要自戀過頭,以為自己是「哲學家皇帝」,只要讓我掌權,一切都會變得更好。實際上,政黨惡鬥固然讓人厭煩,帝制下的朋黨之爭,太監與大臣惡鬥,以及宮廷政治的小人玩法,更令人噁心。政治不是什麼美麗新世界,而是「必要的惡」的集合,「制衡」是人類社會至今為止,所能發展出來最有效,卻不完美的制度。就跟地心引力一樣,它限制了人們上天飛翔,探索太空,卻也造就了現有的萬事萬物。承認現實,承認不完美,承認自己心中的惡,遠比爭權奪利,更能改進人們所處的社會。

每個政黨與政治人物,總愛大談「改革」,但改革與變革,不一定會讓事物變得更好。所以真正的重點是「改善」,而改善不一定是更完美的方案,卻一定是更好用的走法。美國人花了幾百萬研發檢測產品包裝出廠實有沒有錯誤空號的設備,豐田卻只在生產線末端擺了台大型工業電扇,空箱自然被吹到地上。立法院也是一樣,先進國家的範例不見得走得通,這裡行得通的事物才是最好的路徑。國會應該是最貼近人民與社會現實的單位,搞得定各項政策、法案、及預算,讓人民得利,才是最有感的「國會改善」。


●作者:吳崑玉/專欄作家、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 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