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的出現,讓各界對於AI應用也有了不一樣的想像,有醫療單位建立醫療諮詢平台、並邀請醫師一起訓練「AI醫生助理」。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温怡玲表示,許多醫師反應第一線患者過多、但詢問基本題佔多數的情況,AI醫生助理作為真實醫師的分身,可以協助回答這些疑問,減輕一線醫療人力的壓力,也能幫助患者得到對自身病徵的初步建議。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應用」可說是2024年的產業目標關鍵字,除了科技業要衝AI導入設備、方便使用者生活外,也有不少醫療院所已經展開AI相關研究,包括疾病判讀、影像分析、急診人流疏導等,都已經有論文與成果發表,也有醫療單位開始邀請醫師參與AI訓練、把AI應用在「患者諮詢」方面。
📍
「AI醫生助理」搶救健保門診
台灣健保長年以來備受美譽,但同時也存在著濫用、門診爆滿等隱憂,民眾不論大病小病,只要有疑慮,往往就直奔醫院找醫師。星醫美學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林信一說,在與醫療院所合作的時候,相關單位就有提到,希望研發成果能夠改善第一線醫師被大量病患提問拖垮的情況,並建立更友善的醫病關係。
林信一解釋,民眾面對不知原因的症狀時,難免感到不安、希望得到醫師的協助,有些民眾會私訊醫師的社交平台帳號,但若沒有人工回應,現在的多數帳號都只能給出罐頭回覆,無法針對病人情況提出建議,但經過訓練的AI醫生助理則不同,可以依據患者描述,提供專業醫師可能給出的建議。
温怡玲則補充,其實目前搜集的資料顯示,多數患者在診間詢問的問題都是一般的、基本的題目,真正的疑難雜症只佔20%,但患者還是會希望有醫師來回答基本問題,所以AI醫生助理所做的,就是把醫師們對於這些基本問題的回應,如實地提供給患者,讓患者安心。
📍
醫師的「虛擬分身」助諮詢
對於AI醫生助理與患者的互動願景,温怡玲說,民眾現在常看到各平台出現「自動回覆」機器人,在特定文字下可回覆設定好的留言,但生成式AI出現後,與機器人「對話」也成為可能,現在的技術要讓AI醫生助理與患者文字交流、語音往來,甚至打造虛擬人像互動,技術上都已經不是問題。
温怡玲指出,訓練AI醫生助理最大的技術關卡應該是,如何收集醫師的專業知識訓練資料,並串接到大型語言模型上,而基金會已經有了一套AI工具,未來只要收集醫師資料、結合模型後,就能成為醫師的線上諮詢虛擬分身,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直接與患者對話。
此外,温怡玲提到,有了醫師的數位分身後,患者在網路上問過一些問題後,醫師經過患者同意、在患者個資安全被確保的情況下,也能得到資訊,在患者進入診間時,就能直奔問題核心,醫師也能專心解決各種疑難雜症,病患體驗、醫師診斷準確度都能提升。
📍
「AI醫生助理」不能取代「真醫生」
温怡玲說,只要有幾位醫師願意帶頭開始這樣的諮詢模式,相信3年內AI就能讓醫療產業出現改變,不過即使AI醫生助理也能與患者對話、提供基本問題諮詢,但「絕不可能」取代真正的醫師、從事實際上的醫療診斷,僅能作為患者就醫的建議提供者。
對於AI醫生助理,温怡玲強調,這項技術的存在是為了促進醫病關係、增加彼此的信任,臨床上的實際診斷還是需要仰賴醫師的判斷,才能進行下階段的治療與醫療處置,所以「AI醫生助理」的名稱雖然有「醫生」二字,但絕不會是真正的醫生,其模型也需要專人持續的維護,才能避免錯誤資訊或AI幻覺產生。
📍
保留資深醫師「流派」技術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除了服務患者、減輕醫師在第一線的壓力外,林信一說,邀請資深的醫師來加入訓練AI醫生助理,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專家在第一線服務多年,對於應對臨床各種病徵的經驗相當豐富,可以提供AI非常周到的資訊,提供諮詢的過程中,就能一一收入資料庫。
另一方面,林信一提到,是考量這些醫師除了作為醫者,同時也是新一代一學生的老師,長久行醫之下、能有一定知名度,通常也有其獨到的技術與觀點存在,甚至可以說是「自成流派」,通過AI保存這些經驗、技術與觀點,未來可能有助於新一代的醫師學習、跟進,甚至發揚光大,造福更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