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撐腰的葉門叛軍「青年運動」(Houthi)持續攻擊紅海商船、重創全球貿易航線。但是中國並未加入美國主導的多國護航聯盟,也沒有對這個衝突熱點的局勢做出積極表態,中國在這個地區的「大國野心」備受質疑。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紅海危機按兵不動
隨著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伊斯蘭運動組織哈瑪斯(Hamas)的戰爭持續至今,中東緊張不斷升溫。伊朗撐腰的葉門叛軍青年運動聲稱為表達對巴勒斯坦人的支持而持續攻擊紅海商船,不但加劇區域危機,更衝擊全球航運貿易與經濟。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IMF)和世界貿易組織(WTO)紛紛示警,而美國也帶頭主導「繁榮守護行動」,要保護紅海航行安全。
在國際聯手大動作護航之際,中國的按兵不動受到質疑。中國曾在2022年提出「全球安全倡議」,強調要共同維護世界和平安全,去年更成功斡旋伊朗與沙烏地阿拉伯重新建交,直接成為中東地緣博弈的參與者。然而,身為全球貿易大國的中國,至今對紅海情勢卻遲遲沒有積極動作,躊躇不前。
專家認為,中國如何因應中東局勢其實沒有看起來那麼簡單。這是一個複雜局勢,北京需要平衡與伊朗的關係、自身的經濟利益、以及這場危機更廣泛的地緣政治影響。美國軍事網站「防務一號」(Defense One)報導,中國最初深耕中東的關鍵是經濟,特別是能源富饒的波斯灣國家帶來的契機。光是過去10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中國產品的進口就增加了8.9%。
平衡態勢經濟掛帥
大西洋理事會(The Atlantic Council)專家傅爾頓(Jonathan Fulton)表示,中國長期以來試圖在中東維持一種棘手的平衡態勢,他們和每個國家合作,同時試圖避免疏遠任何國家。對於一個不希望扮演重要政治或安全角色的地區外行為者(extra-regional actor)來說,這種與人人為友的邏輯具有意義,這使北京能建立區域利益,增強經濟存在,提供很少有人認真看待的調解,並發布很少有人重視的「全球安全倡議」。
中國採取躲避風險的外交策略,長期的不干預政策是因素之一,即使有時候這會和中國致力在全球舞台扮演的大國角色互相矛盾。因此在紅海危機中,北京可能不願過多參與並浪費與伊朗的政治資本,來試圖讓青年運動停止攻擊,特別是這些武裝分子承諾,會確保中國船隻能安全通行。
南華早報引述南京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SAIS)專家艾大偉(David Arase)表示,北京按兵不動的因素之一,是中國船隻沒有遭到青年運動襲擊,這意味著中國沒有興趣在這個問題上承擔更大的責任。因此,中國沒有承諾確保紅海穩定或捍衛國際航行權,也不急於承擔這項責任。這讓華盛頓背負著保護航行自由的重擔,而北京則「搭便車」。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指出,中國在以哈戰爭爆發後試圖透過表達對巴勒斯坦的支持、以及批評加薩人道危機,將自己塑造為全球南方的捍衛者與美國力量的替代者,北京對介入紅海危機的興趣缺缺反映出這些地緣政治考量。研究中國戰略的學者查濟札(Mordechai Chaziza)認為,中國沒興趣加入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聯盟,這樣的行動將強化美國作為地區霸主的地位,對中國沒有好處。
中東危機自曝其短
然而,中國的利益並非沒有受損。全球物流公司Flexport的資料顯示,中國運往歐洲的貨物有90%會經過紅海,但現在和許多國家一樣必須繞道非洲,增添運輸成本。中國上海航運交易所指出,從去年11月到今年1月,由上海運至歐洲的海運費用暴漲超過300%,對經濟成長放緩的中國形成巨大挑戰。
即使如此,也不見北京採取強勢動作,傅爾頓認為,中國去年成功調停沙國與伊朗的宿怨,儼然成為中東主要的外交、政治和安全參與者。但以哈戰爭與紅海危機顯示,中國對這個地區的態度很大程度仍是由經濟利益驅動,沒有真正的意願或能力要在其他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CNN報導,中東衝突升級也引發人們對習近平「全球安全倡議」的質疑。傅爾頓表示,這是一種非常規範性驅動(normative driven)的倡議,但是當存在恐怖主義和全球航運遇襲等實際重大安全威脅時,這種規範性的東西就不再重要了。「人們需要實際的、強硬的安全解決方案」。
南華早報指出,中國對紅海危機的審慎回應,反映出一個尋求將自己打造成世界強國的國家缺乏領導力和能力。特拉維夫大學(Tel Aviv University)專家塞拉(Ori Sela)認為,紅海局勢暴露出中國的真實分量:在這個地區的經濟上重要,但距離真正成為世界強國還很遠。荷蘭格羅寧根大學(University of Groningen)專家費蓋羅亞(Bill Figueroa)則直言,現實情況就是,中國實際上影響伊朗行為的影響力有限。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美國制裁4以色列屯墾者 稱約旦河西岸暴力「無法容忍」
若無法恢復資金 UNRWA可能在2月底關閉
6個關鍵因素 影響中共外交情勢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