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苦於便秘問題,認為1天未排便就是便秘,對此醫師說,判斷便祕不只依據排便頻率,還包括排便費力、糞便太硬、解便解不乾淨、肛門口有阻塞感、需用手指協助排便、每週排便次數少於3次,當這些症狀同時出現2項以上,且持續逾3個月至半年,才會診斷為便祕,若能培養在晨起、飯後半小時內解便的習慣,將有助緩解症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振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代理主任黃任嫻說,便祕常見原因為纖維及水分攝取不足,或長時間久坐、活動量太少而影響腸道蠕動,依據食藥署建議,每攝取1000大卡熱量應搭配14公克膳食纖維,經換算,每人每天約需20至35公克的膳食纖維。
穀物膳食纖維具吸水膨脹效用,可以潤滑大腸,使糞便溼潤易於排出,還有果糖和山梨糖醇等醣類,則有助腸道內益生菌生長,且除了攝取足夠纖維之外,也要多喝水,建議每日飲水應達2000C.C。
黃任嫻也說,除了飲食之外,培養良好排便習慣也很重要,由於晨起、飯後30分鐘內是腸子蠕動最好的時機,因此建議可利用這段時間蹲馬桶培養便意,但每次勿超過10分鐘,以免引起痔瘡、肛裂;若需用力排便,使用馬桶時身體可稍微前傾,並可腳踏小板凳。
若飲食與生活習慣調整都無法改善便秘,黃任嫻說,可考慮藥物治療,原則上先選擇較無副作用的纖維素類軟便藥,不過少數病人會出現脹氣等不適症狀,因此需搭配足夠的水分;此外,民眾勿自行服用瀉藥或以甘油球灌腸,應先諮詢專科醫師建議,特別是長期灌腸容易造成腸道功能失調、腸道鬆弛無力,反而使便祕惡化。
黃任嫻表示,便祕會造成生活上的困擾,不過醫師更擔心病人是否罹患腸癌或發炎性腸道疾病,所以當排便時伴隨血便、解便變細、體重減輕5公斤以上等徵象,須積極就醫診治。
🟡改善便祕注意事項:
📍每天至少攝取20~35公克的膳食纖維。
📍每天至少飲水2000c.c.。
📍培養運動習慣。
📍早上起床與飯後30分鐘培養便意。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每次培養便意勿超過10分鐘,以防痔瘡、肛裂。
📍使用馬桶時身體稍微前傾,並腳踏小板凳,有助排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