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生殖法》修法在即,衛福部長薛瑞元日前提到,各界對於開放「單身女性」適用人工生殖較有共識。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理事長藍挹丰接受《NOWnews今日新聞》電訪時表示,討論相關修法同時,應考量如何提供母親協助、確保家庭照顧資源充足、教育孩子理解多元家庭組成等,「對於相關課題,我們需要準備好,但絕不是直接斷定『做不到』。」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全國媽媽護家護兒聯盟、台灣懷孕婦女關懷協會、台灣婦女維護生命協會等民團聯合召開記者會,對於開放「單身女性人工生殖」表示擔憂,認為若沒有妥適考量兒童權益,可能會間接產生更多「不幸的單親家庭」,讓孩子出現身份認同危機、對於自己的出生方式產生厭惡感,需要再三進行社會溝通。
諮商心理師藍挹丰接受《NOWnews今日新聞》電訪時指出,由單身女性通過人工生殖生下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面對的挑戰「也許」會比一般孩子來得更多,因此一位單身女性要成為母親前,政府與整體社會環境應該要提供足夠的資源與諮商去陪伴整個過程。
藍挹丰說,考量開放單身女性進行人工生殖的同時,應同時規劃相關支持措施,當單身女性決定通過人工生殖、成為一位母親時,社會要有足夠的資源與諮商單位去陪伴討論,未來孩子問起「我是誰」、「我從哪裡來」等問題時,可以做出適當的回應、幫孩子建立適當的認同。
此外,藍挹丰指出,台灣在性別認同、婚姻與多元家庭組成等議題,其實走在非常前面,社會已經有所準備、可以面對與傳統家庭不同的型態,但仍應該在教育中加強「家庭不只有一種方式」、「雖然組成不同,但每種型態都有各自的優勢與潛在衝擊」等觀念。
藍挹丰也提到,資源當然是越多越好,但若以此斷定單親家庭就會有困難,「這是武斷的推論」,但在鼓勵單身女性也能生育孩子的同時,也該審慎思考,能否提供所需的幫助,「單親家庭孩子不一定會發展不好,即使在現在,也有很多堅強的單身父親、單身母親,因為知道自己的限制,所以更在意孩子、更努力生活,這是不可抹滅的事實。」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至於民團於記者會中提到,美國曾有通過捐精卵出生的當事人提到,在20歲前、從未多思考自己的出身,但在學校畫「家庭樹」的時候,他發現自己畫不出來、圖畫上缺少了某些成員,媽媽卻告訴他「不重要」,但他還是想知道「我到底是誰」,卻始終未果、因此希望停止人工生育,不要再創造和他一樣的個案。
藍挹丰認為,每個人的人格特質不同,有些孩子在媽媽說「不重要」後,或許真的就不在意了,但有些人則不然,真正的課題應該是如何正向面對這些疑問、提供充足的心理衛生、醫療與教育資源,「我們要能先準備好,因為這些孩子也是我們的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