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節將至,兔年即將邁入尾聲,回顧一整年,全球經濟緩步復甦,卻也同時面臨前所未見的挑戰。在歡慶2024、迎接「龍」轉乾坤之際,《NOWnews今日新聞》帶領大家一起盤點兔年國內發生的10大財經新聞。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事件一:從季配到月月配!高息型ETF超夯 資產規模瘋狂「長胖」挑戰2兆元近5年來,ETF市場掀起巨變,發行機構為迎合投資人胃口、順利募集到資金,配息頻率從年配、季配到月配,使得ETF瞬間成為投資新寵兒。再者,目前股市行情不錯、市場熱錢多,有各式各樣的主題式、投資題材ETF出現,如與費半、半導體、電動車、AI相關的ETF,十分多元,一方面投資人覺得新鮮又新奇,另一方面在媒體的宣傳報導,以及網紅大力推薦等因素推波助瀾下,成就了這波ETF巨浪。
尤其季配與月月配和高息型ETF超夯,根據證交所統計,2013年ETF資產規模僅約1359億元,但去年底已飆高至1.84兆元,挑戰2兆元,11年內翻了12.51倍,成為許多小資族與存股族的最愛,但也被投資人投訴部份ETF亂用「收益平準金」來營造穩定高股息,因此金管會、證交所也數度發新聞稿與聲明提醒投資人應注意商品的屬性,依個人的財務規劃及偏好投資,並留意投資ETF可能的相關風險。
集保所也統計, 2023年台股熱門「人氣王」股東人數新增前5名中,22歲以下學生族、23至65歲上班族,與家庭主婦之持股幾乎一致,清一色是ETF,包括復華台灣科技優息(00929)、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群益台灣精選高息(00919)、元大美債20年(00679B)、元大高股息(0056)及復華富時不動產(00712),顯示近年來國人投資理財標的越加多元化,ETF在台股的重要性持續提升,且深獲市場認同。
事件二:港股超慘澹!指數從高峰到腰斬 台股超車港股表現可圈可點去(2023)年11月29日,台北股市收盤指數勁揚203點,收在17341點,台股指數超越港股恆生指數!回顧過去,港股於1992年超越台股後,台股曾於1998年有過一次短暫的超越,此次兩指數時隔25年終於再次出現「黃金交叉」。分析師翁偉捷指出,港股弱勢明顯的轉折點要從2018年美中貿易戰開始,當時全球供應鏈重組、全球化倒退,港股最高從33000點以上一路向下修正,之後2019年發生政治衝突,包括「反送中」讓香港經濟重創,在還沒有復甦下又碰到2020年的疫情,連續3年重創讓香港無法恢復元氣。
且近期中美貿易戰也升級、持續惡化,還有中國近期相關規定等,都讓外資決定從香港或中國退出,資金外逃流竄,港股也跟著腰斬,今(2024)年1月8日收在16224點。反觀台股,同一個時間點2018年,台股在11200點附近,中美貿易戰與供應鏈改組,反而讓全球都重視台灣的消費性電子供應鏈,後來疫情爆發、供應鏈斷鏈,但台灣電子業、半導體扮演全球關鍵角色,讓資金流向台灣,指數也一路從當時的11000點附近,到現在的17500點,台灣產業與台股表現可圈可點。
事件三:稅收「超徵」5200億元創高 全民普發現金6000元受惠 2021年經濟成長動能良好,科技與傳產產品出口暢旺,上市櫃公司獲利大幅成長,營所稅實徵淨值鉅增,綜所稅亦因企業配發股息及廠商調漲薪資,致盈餘分配、薪資所得扣繳稅款俱增,加以營業稅因國內產銷活動穩定及進口稅額成長挹注,2022年全國稅收超出預算數5200億元,創下歷史新高,決定「還稅於民」,即便過程中引發外界對舉債發紅包、債留子孫等質疑,2023年3月24日立法院仍三讀通過疫後特別預算案,其中1417億元用來發放普發現金每人6000元,與全民共享經濟成果。
這次政府全民普發6000元,包括我國國民(含國內出生並領有出生證明的新生兒)、政府駐外人員及其眷屬、外籍配偶及持有永久居留證的外國人等4類人都可領取,並透過包括登記入帳、ATM領現、郵局領現、直接入帳及特定偏鄉造冊發放,從2023年3月22日登記入帳開放至領取截止日10月31日,共超過2348萬人請領,領取率99.7%,而2023年10至12月國內出生領有出生證明國民,且生父或生母符合領取資格的新生兒,也可以領到今年1月31日。
事件四:囤房稅2.0修法三讀 採全國歸戶、稅率最高4.8%為減輕單一自住房屋稅負、鼓勵房屋有效利用及合理化房屋稅負,財政部提出「房屋稅差別稅率2.0方案」,也就是俗稱的「囤房稅2.0」,並在12月19日經三讀通過,對於房屋所有人的非自住住家用房屋採取「全國歸戶」,除特定房屋適用較低稅率外,針對持有多戶且未作有效使用者調高其法定稅率為2%至4.8%,所有地方政府均須按全國持有戶數「全數累進」課徵,並自今年7月1日起施行,並自2025年5月1日起開始繳納。
不過,在減輕單一自住稅負部分,全國僅持有1戶房屋且供自住使用稅率降至1%,減輕單純購屋自住者負擔,預估310萬戶房屋受惠、減徵稅額23億元。另鼓勵空屋釋出租賃,出租申報租賃所得達租金標準,法定稅率降為1.5%至2.4%及建商新建住家用房屋在合理銷售期間(2年)內者,法定稅率調整為2%至3.6%;超過2年的餘屋則適用2%至4.8%。
事件五:企業生存競爭力拚碳權 碳交所國際交易平台啟動!首波27家企業參與「氣候變遷因應法」於去年2月15日公布實施,訂立我國2050年淨零排放的長期目標。2023年4月中,總統蔡英文宣布擬成立「碳交易平台」,隨後證交所出資6億元、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出資4億元成立碳交所,8月初碳權交易所揭碑,證交所董事長林修銘為碳交所首任董座。碳交所總部設在高雄,採取高北雙營運方式進行,主要營業項目分成國內碳權交易、國外碳權買賣、碳諮詢及教育訓練等三大項。
國際碳權交易平台於去年12月22日啟動,對內可協助產業符合國際供應鏈、產品碳中和及ESG要求,提供中小企業便利取得碳權的合法管道,未來無需再費周章赴海外開戶取得碳權,對外可成為我國對接國際淨零碳排交易的窗口,提升台灣國際能見度。
國際碳權交易平台啟動當天,完成首批碳權交易,首波總計有27家企業參與,橫跨半導體、電子、金融、鋼鐵、化工、航運、紡織、貿易等臺灣代表性產業,如台積電、聯電、日月光、鴻海、華邦電與14家金融業等,共交易88,520噸二氧化碳當量之碳權,成交價格落於每公噸3.9到12美元之間。
事件六:2023台積電多事之秋 美德廠一度延宕、主帥劉德音竟下台一鞠躬?2023年台積電可說是多事之秋,首先是美國廠進度落後,台積電亞歷桑納州廠於2021年6月動土、2022年12月舉行移機典禮,但2023年陸續傳出各項負面消息,如熟練安裝設備的專業人員不足、當地工會抗議、海外安規差異等眾多挑戰,造成施工進度落後,量產時程從2024年推遲到2025年,後來勞資糾紛暫時解決,讓大家都鬆了一口氣。
但不只美國廠,就連德國廠也有事!2023年8月初台積電赴德國投資建廠確定了,11月爆出德國法院判決德國政府將抗疫預算挪用為「氣候與轉型基金」違憲,由於這筆總額達600億歐元的基金,也包含對台積電的設廠補貼,因此外界憂心承諾是否跳票?12月中,德國政府朝野達成共識,德國官員也表示仍然會提供補貼給台積電等半導體公司,才讓危機暫時解除。
不過也有好消息,就是台積電日本熊本廠進度順利,日媒透露將於2024年2月24日舉辦開幕儀式,第二座工廠也正在評估,甚至外媒認為第三座工廠也不無可能。但就在外界認為美國廠爭議告一段落、日本熊本廠與德國廠進度還算順利,新世代先進製程也持續推進下,為何劉德音會決定於今年股東會上退休?雖然劉德音表示要多陪家人,但真正的原因引發熱議。
事件七:穿皮衣的男人!黃仁勳帶旺AI股 也讓人看見蘇姿丰、梁見後台灣之光2023年5月,台灣財經新聞科技版面好不熱鬧,主要是人稱「AI教父」之稱的輝達(NVIDIA)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出席台大畢業典禮演講與COMPUTEX 2023電腦展主題演講,可說是近年來首度近距離與大批民眾接觸,由於他總是一身帥氣皮衣現身,說話幽默風趣,到訪台灣總愛到餐廳吃「蒼蠅頭」、到夜市品嘗各式小吃,不僅口味很「接地氣」,就連遇到民眾合照簽名都來者不拒,作風親切吸引一票粉絲入坑,一時間成為鎂光燈焦點。
黃仁勳說過的話成為金句、吃過的小吃成為民眾朝聖的美食,所到之處都是爭睹的滿滿人潮,更遑論他談及的AI商機,AI伺服器指標股如緯創、緯穎、廣達、英業達、技嘉股價都翻漲好幾倍,部分個股更因為漲幅過大而被列為處置股「關禁閉」,但有些卻是「越關越大尾」,股價不斷創高,只是後來AI概念股股價也隨著熱潮退去而拉回整理。
而這股「黃仁勳現象」也蔓延出去,他站過台的人甚至是對手也都成為新聞版面焦點,像是他來台參加COMPUTEX,站台美超微(SUPERMICRO)創辦人梁見後的場子,兩人用台語對話,原來梁見後也是台灣之光,擁有美籍台裔背景,美超微也是美國AI伺服器大廠。另外,黃仁勳的對手、超微(AMD)執行長蘇姿丰,外傳同為台南人的兩人是遠房親戚關係,蘇姿丰「江湖地位」同樣不遑多讓,來台一樣掀起女王旋風,相關身家背景、成長歷程、經營心法、經典語錄全被媒體挖掘報導。
事件八:美晶片禁令2.0來襲!輝達、超微等巨頭受影響 台灣AI供應鏈同步地震美國商務部於2022年10月,宣布一系列晶片出口管制措施,未來美國企業除非獲得政府許可,否則不得出口先進晶片和相關製造設備至中國,其中也包含美籍人才等技術流入,而運用美國技術、在他國製造的晶片,也將受此禁令限制。美方開出的停止供應名單中,皆為「掐脖子」的產品和技術,是切斷供應鏈的生存關鍵,致使中國晶片產業跛腳。
美國對中國晶片出口禁令滿一周年之際,美方擴大範圍祭出更新版措施,也就是常在媒體上看到的「晶片禁令2.0」,新版禁令補足原本的漏洞,不僅將AI晶片列管在內,限制地點也擴大到伊朗和俄羅斯在內的更多國家,新措施還增列超過40個需要申請先進晶片出口執照的國家,以防晶片繞道他國,最終進入中國。
在削弱中國晶片競爭力的同時,禁令之火也延燒全球供應鏈,不僅影響到輝達、超微和英特爾(Intel)等國際晶片大廠對中國的出口,也連帶牽動台積電、廣達、緯穎、緯創等國內AI供應鏈面臨新一波挑戰。由於相關內容更新繁雜,美國商務部規劃將於今年元月率團到亞洲相關半導體供應鏈生產國家進行說明,其中包括台灣,美方探藉此搜集各國半導體供應鏈廠商的意見,達到防堵先進技術流入中國的目標。
事件九:全年經濟成長率下修至1.42% 創金融海嘯14年以來最慘紀錄2023年經濟成長率究竟能否「保2」的問題,從年初吵到年中,直至8月,行政院主計總處發布預估指出,台灣在復甦之路緩慢前行,全年經濟成長確定無法「保2」。約莫在11月底,主計總處下修最新經濟成長率預測至1.42%,創下金融海嘯以來14年的新低紀錄。
主要影響因素包括全球終端商品需求疲弱、產業鏈持續調整庫存、民間投資受到全球經濟前景不確定性高的壓抑等,預期2024年全球終端商品消費需求回溫,庫存逐漸回到健康水位,對此,經濟部長王美花曾樂觀表示,受全球景氣循環上升,加上台灣科技AI發展,2024年經濟成長率可望「保3」,主計長朱澤民也推測,未來投資、出口、民間消費等3大面向將同步揚升。
然而,主計總處官員卻也在公開場合中提到,國內外4大不確定因素仍存,其中包括美國聯準會(Fed)利率政策走向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中國經濟成長表現對全球經濟的影響、美中科技爭端與國際間地緣政治關係的演變、俄烏戰爭及以巴衝突對國際原物料價格走勢的影響,因此明年台灣經濟成長仍有變數。
事件十:美國聯準會(Fed)轉「鴿」 利率連3凍升息進尾聲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俄烏戰爭爆發,導致供應鏈中斷,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全球籠罩在高通膨陰霾之下,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一度衝上9.1%,創下1981年以來歷史新高,美國聯準會(Fed)從2022年初開始暴力升息,至2023年7月共計升息了11次,累計升息21碼,即調升利率5.25個百分點,其他國家也因通膨加劇跟進升息,美元及美債殖利率飆漲,全球股匯市劇烈震盪,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隨著通膨持續走緩,美國在2023年7月最後一次升息後,至今已連3季利率維持不變,市場預估升息循環已進尾聲,甚至今年最快3月就會開始降息。台灣央行也從2022年3月啟動升息,至2023年3月後停止,至今已連3季維持不變。
雖然根據美國最新公布的2023年12月CPI年增率3.4%,高於11月及市場預期,但核心CPI年增率從4%降至3.9%,也是2021年5月以來首度跌破4%關卡,加上美就業數據表現強勁,也持續稍弱市場對美國3月就降息的預期,目前市場預估最快可能也要等到第2季之後,美國才會啟動預防性降息,避免暴力升息帶來經濟衰退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