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耳洞竟引發蟹足腫!如何找回平滑肌膚?

▲穿耳洞竟引發蟹足腫!如何找回平滑肌膚?
健康醫療網-2024-01-06 12:31:00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日前有新聞報導,一名女性穿了耳洞後覺得又癢又痛,皮膚表面產生了暗紅色腫塊,又迅速長到覆蓋耳洞,嚴重到讓她不得不求診於皮膚科,才知道耳朵上的腫塊肇因於疤痕向外擴張增生,引發了「蟹足腫」。什麼是「蟹足腫」?好發於哪些族群?又該如何治療呢?這些問題,讓專業皮膚科醫師為你解惑!穿耳洞竟引發蟹足腫!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傷口感染又受摩擦刺激容易引發蟹足腫

「蟹足腫」是一種在皮膚癒合過程中因過度癒合而形成的疤痕,通常在受傷數週、數月,甚至更長時間後才會出現。相較於一般疤痕,蟹足腫的外觀較為肥厚,整體面積會超出原傷口範圍,宛如螃蟹腳往外延伸,同時伴隨著搔癢、疼痛等不適感,因而得名。

根據2014年台灣健保資料庫的數據分析,台灣的蟹足腫年發生率為0.15%,其中又以女性稍多於男性,比例為1.33%。放眼全球,蟹足腫常見於亞洲人、黑人族群,成因可能與家族遺傳、體質、外傷有關,尤其好發於上臂、肩膀、前胸、後背這些皮膚張力較大的區域。王修含醫師指出,蟹足腫的形成與傷口感染有一定關係,以新聞報導中的案例來說,穿了耳洞之後若發生傷口感染,又在尚未癒合的情況下受到摩擦刺激,就容易引發蟹足腫。

傷口感染又受摩擦刺激容易引發蟹足腫
▲圖片為王修含醫師提供


•門診治療:類固醇施打、冷凍治療、手術切除搭配放射線治療等

•自費治療:肉毒桿菌素注射、雷射光電治療(染料雷射、脈衝光)等

治療蟹足腫有許多方式,最常見的是健保給付門診治療,包含類固醇注射、冷凍治療,或是利用手術來切除肥厚疤痕。「不過,如果只是單獨進行切除手術,復發的機率會比較高。」王修含醫師建議,切除手術可搭配放射線治療,防止蟹足腫再度形成,降低復發的機率。

在自費療程方面,主要有肉毒桿菌素注射、雷射光電治療兩種。在患部注射肉毒桿菌素可抑制纖維母細胞的移行與增生,同時促進纖維母細胞的細胞凋亡,進而抑制其活性,達到減少病灶張力的效果;雷射光電治療則推薦染料雷射、脈衝光,其原理都是破壞疤痕組織的血管架構,藉由阻斷血流供應來讓疤痕組織萎縮。

門診治療?自費治療?可依病況和需求選擇

這麼多的治療方式,患者該如何選擇才好呢?王修含醫師指出,治療蟹足腫是一場長期抗戰,治療方案取決於蟹足腫的嚴重程度,以及患者本身是否願意接受長期治療。

若能接受長期治療,可考慮類固醇、冷凍治療、肉毒桿菌素、染料雷射,建議每個月治療一次,直到患部症狀穩定為止;若希望短期內快速處理,則建議以手術切除搭配放射線治療,術後追蹤觀察至少半年。值得留意的是,放射線治療可能增加罹癌風險,僅管全球統計的致癌機率相當低,仍必須審慎施打部位,以及最適合的施打劑量。除此之外,患者也能利用「矽膠凝膠」或「矽膠貼片」輔助加壓患部。矽膠貼片可透過局部壓迫來減少膠原蛋白合成,同時具有保濕、軟化疤痕等效果,對於抑制疤痕增生相當有效,特別適合小面積、一年內形成的疤痕。

蟹足腫千萬別輕忽避免外傷、早期治療是預防關鍵

王修含醫師分享,曾有一位年長的蟹足腫男性患者,年輕時忙於工作和照顧家庭,對於前胸的蟹足腫總是有一搭、沒一搭地接受治療,於是患部非但沒有痊癒,疤痕持續擴張的結果更令他苦不堪言。「當時他來到我的診間敘述病情,一邊說一邊哭,實在讓人心疼!」王修含醫師強調,這位老伯伯正是因為長期輕忽而未能及時就醫,讓蟹足腫變得相對難以治療,可見早期診治、長期規律的就醫絕對至關重要。

「對於具有蟹足腫體質的人來說,避免外傷、早期治療就是最直接有效的預防方法!」王修含醫師提醒,治療蟹足腫尤其需要耐心和長期努力,日常生活中的預防遠勝於治療,因此千萬別輕忽而延遲就醫,若等到患部開始搔癢、腫痛才接受治療,不僅效果有限,甚至可能打回原形,讓診治必須重新回到原點。此外,蟹足腫患者的皮膚表面一旦受傷,就要留意傷口清潔和防止感染,包含刺青、穿耳洞都可能引發蟹足腫,有相關體質的患者更應格外小心。若發現有蟹足腫症狀出現,就應儘速求診於皮膚科,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避免疤痕持續擴大,並且搭配適當的保養,就有機會找回平滑肌膚,重獲自信!

(文章授權提供/醫美時尚)更多有關《醫美時尚》:www.dr-beauty.net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045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