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蠻喜歡一個泰國節目叫作「
The Wall Song」,這個節目非常有趣,節目會邀請特別來賓進行歌唱表演,這不只是普通的表演,因為節目製作組會引入一位神秘嘉賓,這位嘉賓會被一面牆隔開。節目一開始,現場每位來賓,包括主持人,都不知道這位神秘嘉賓是誰。他們會透過節目提供的一些提示來猜測神秘嘉賓的身份,表演正式開始時,神秘嘉賓會走出來,讓現場觀眾看到他。這時候表演暫停,接著是令人期待的環節—來賓要猜測神秘嘉賓的身份。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並不是要介紹泰國的電視節目,而是有天節目出現了一個有趣的場景。節目裡,神秘嘉賓常會使用一些情節,例如「我們才剛剛一起去海邊耶」或「前天我們私底下見面了耶」來製造有趣的緊張氛圍。特別是對已婚或正在交往的來賓,當然都只是開玩笑而已。
在這種「我們才剛見面」的活動中,我感受到很具有泰國文化的元素,就是「捐款活動」。我不確定其他國家是否也有這樣的活動,但是對泰國人來說,這種活動已經超越傳統的「環保」或「愛心」等理由,演變成一種「朋友聚會」或「週末旅行」的形式。
在這裡並非要批評誰做得多做得少,或者評論誰有沒有參與。我想分享的是,泰國人非常喜歡捐款或捐贈物品,這不只是一種活動,更像是一種文化。泰國人對於捐贈沒有特定的限制,不論是金錢還是物品,無論好壞,他們都樂意捐助。
首先,從捐給寺廟開始說起。像是佛教的「守夏節」,這個節日通常在七至八月,根據泰國農曆而定,每年日期都不同。這個傳統活動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和尚外出乞食,避免破壞民眾的農田等等。和尚需要在寺廟內守夏三個月,而這時候泰國人通常會前去捐款,捐一些日常用品給寺廟。
此外,一些捐款活動可能是為了在寺廟裡興建新的建築、大樓、佛殿等等。在這種情況下,你會經常收到白色信封,這是一種捐款的邀請,通常在辦公室或公司內發放。另外,當你在餐廳或小店用餐時,可能會看到一顆裝有錢的樹木形象的夾子,這也是一種捐款方式。任何經過的人如果有意參加,可以夾上紙鈔,就像是吃飽了飯後心滿意足的概念。
如果你造訪當地的寺廟,你會看到很多募款箱,有的地方排得像牆壁一樣密密麻麻。每個箱子上都會寫明捐款的用途,例如為無名死者購置棺材、修建佛殿、贊助和尚的活動、興建廁所、支持兒童等等。由於泰國人熱衷於在寺廟捐款,成為募集資金的有效途徑。
除了寺廟,接下來是有關醫院的捐款活動。之前,泰國最紅的樂團「Bodyslam」的主唱,被位於華欣附近的醫院邀請參加跑步活動。然而,他希望能夠鼓勵更多人參與捐款,於是他從曼谷跑到華欣,全程400公里,花了10天的時間,成功籌得7千萬泰銖。第二次,他更挑戰自己,從泰國最南跑到最北,總距離達2215公里,歷時兩個月,最終籌得超過十幾億泰銖。還有其他藝人選擇不同的方式,例如游泳跨越湄公河,也成功籌得八千多萬泰銖。
不僅如此,近年來還發生了有關偷獵黑豹的案件,一些樂團舉辦大型活動,將全部利潤捐贈給動物保護基金會。因此,可以說泰國的藝人們非常積極參與各種募款活動,使得泰國成為擁有最多藝人參與捐款活動的國家之一。
除了捐贈給寺廟和醫院,還有一些其他形式的慈善活動,例如捐贈外套給山上的孩子、捐款興建學校,以及一些直接募款,然後組織人群一同參與建造學校、廁所、圖書館等項目。這些活動吸引了大量人參與,各種規模的公司每年也都舉辦這樣的慈善活動。
在一些咖啡廳或餐廳,你可能會看到櫃檯上擺放各種募款箱。很多人可能會誤以為是放小費的地方,但實際上大多數都是捐款箱。在百貨公司裡,通常正中央也會設置募款箱,收集金錢或衣物等物資。
此外,許多電視節目也進行這種捐款活動。例如,歌唱比賽或其他表演類節目,贏家可以獲得獎學金(在泰國的比賽中,有獎金的活動通常被稱為獎學金)。這類節目不僅提供娛樂,還為慈善事業提供了支持。泰國人普遍對這樣的節目情有獨鍾。另外,過去觀看的YouTuber或網美的頻道,至少會有一個影片是關於他們參與善事活動的。
實際上,最令人啼笑皆非又可悲的事情之一是,近年來泰國發生了多起水災,規模之大超越政府單位的處理能力。當政府面臨資金不足的問題時,他們提出了一個特別的主意,那就是向民眾募款,高層政府官員,甚至包括內閣成員或總理,都親自參與接受來自民眾的捐款電話。
在疫情期間,泰國也面臨了許多危機,這與全球的情況相似。當時最明顯的現象之一是,我觀察到泰國人無論自己擁有與否,都會分享他們的金錢或物品,提供給有需要的人。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篇文章並非評論泰國人有多麼充滿愛心等等,因為如果政府能夠有效地照顧人民,或許就不會有這麼多需要透過捐款的項目。然而,這些慈善活動確實已經成為泰國人生活的一部分,可以形容成一種像每天洗兩次澡一樣的習慣。當朋友們不知道該做什麼時,參與慈善事業成為他們的其中一個選擇。
●作者:泰華眼裡的泰國/台裔泰國人,長住於曼谷,平日教授泰語、翻譯泰劇,經營「
泰華眼裡的泰國Taihua Lin」臉書粉絲團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 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