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生態塑膠微粒(Microplastics)長期大量累積,對地球生態、星球健康、人類與動物健康產生深遠影響,堪稱「地球慢性病」。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率領團隊於《星球永續健康線上直播》節目,深入討論「全球毒物債」,指出塑膠微粒對人類健康造成的威脅,包括影響胎幼兒成長、對生殖系統具有毒性、損害肝臟、影響內分泌等,危害甚鉅。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全球塑膠製造總量約800萬公噸
全球每年塑膠生產量超過數百萬噸。在1950年至2017年期間,全球共積累了92億噸的塑膠,其中53億噸掩埋,10億噸焚燒,佔了總量的6成。然而,可回收的塑膠僅有7億噸,佔比極低。每年全球約有3%塑膠廢物流入海洋,2010年估計有800萬公噸的垃圾在海洋中。
塑膠在台灣沿岸積聚,形成垃圾場。三大類塑膠汙染物包括:發泡塑膠(例如保麗龍)、漁網及塑膠繩、以及塑膠瓶,總計高達491噸。漂浮性塑膠在分解後變成微粒,進入海洋和有機物質結合,累積在海洋和湖泊中,可能被生物吸收或釋放毒性物質,影響珊瑚礁的營養吸收和生存。
鯨豚遭纏、海龜誤食喪命
鯨魚、海豚會被廢棄漁網纏繞,海龜也會將塑膠誤認為水母而誤食,而海豹和海獅會因為好奇把頭伸進塑膠環或船舶繩索中,遭到纏繞。長期在海中累積的塑膠汙染,也影響到海洋生態與物種的生存。
更嚴重的是,塑膠覆蓋物與受污染的堆肥一同使用,殘留在土壤中並風化成塑膠微粒,進而引發一系列的悲劇。當海洋生物食入或吸入,累積在身體腔隙中,排放的糞便中也可能含有塑膠微粒,進一步危害整個海洋生態系統和食物鏈。
塑膠廢物每年奪走超過10幾萬隻海洋生物的生命,而大量的塑膠廢物漂浮在海中,形成「大型垃圾場」。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中,17%海洋生物受到誤食塑膠和塑膠產繞的危害。
▲塑膠可能透過吸入、食入、接觸進入人體,造成眾多危害。(台大公衛團隊提供)
人類排泄物竟然也有塑膠蹤跡 塑膠微粒3大類危害
不只如此,塑膠可能透過吸入、食入、接觸進入人體。2018年,科學家已經在人體的排泄物中發現塑膠的蹤跡。
專家指出,人類日常生活中,很多產品含有塑膠微粒,例如牙膏、洗面乳和磨砂膏等。還有飲食容器、奶瓶、衣物等,皆可導致人體接觸塑膠微粒。不同成分之塑膠原料以及加工製程長期累積暴露,恐影響胎兒或幼兒成長、對生殖系統具有毒性、損害肝臟、影響內分泌等等。
物理傷害
如塑膠微粒暴露誘發氧化壓力、細胞因子分泌、造成發炎和免疫反應。
化學傷害
塑膠產生或黏附毒性物質,而奈米微粒載體會造成廣泛器官傷害。
微生物傷害
包括塑膠黏附生物膜及生物冠效應。
此3類傷害可能引發慢性發炎、代謝異常、神經毒性、致癌風險等。而且,微粒直徑越小、穿透力越高,排出更難,對健康危害更加劇烈,例如誘發慢性發炎、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肺癌,並造成基因損傷。
5R策略、AI防治塑膠微粒生態危害
專家提醒,從永續經營的角度來看,過度捕撈、原油滲漏,以及塑膠微粒汙染,這些都成為「地球慢性病」,導致全球毒物債增加。科學家預測2050年地球將達到極限。因此,對於生態的保護應該更加努力。
在當前廣泛之塑膠暴露環境以及海洋生態汙染威脅下,如何偵測生活中的塑膠微粒成為重要課題。近期國際間已發展出利用「3D等離子體創建金奈米袋結構技術」,增強塑膠微粒熱點發散,以利於區辨水中是否含有塑膠微粒,有助於未來達成塑膠微粒及時偵測之目標。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OA)也於2020年建立全球海洋微型塑膠資料庫,蒐集全球不同海洋位置、採樣方法和微型塑膠特性,助於海洋即時監測與介入措施制定。
對於全球面臨的塑膠困境,自然科學期刊也提出塑膠污染防治「5R」策略。
第一步 減少reduce
全球每年生產3.68億公噸的原生塑膠,預計到2040年將會翻倍。如果無法從源頭減少塑膠的製造,恐來不及處理這麼大量的塑膠廢物。因此第一步是透過減少原生塑膠生產以及消費,從源頭減少塑膠整體總量。
第二步 回收recycle、修復repair、重複利用reuse
目前僅有9%塑膠回收,12%焚化掩埋處理,若是無法提高源頭減塑和重複使用塑膠,全球塑膠債將會持續累積而無法降低。透過此三項作業,促進塑膠安全循環。
第三步 移除remove
最後對於無法回收的塑膠,透過消除環境中的塑膠汙染以減少危害。另外也強調減少塑膠廢棄物堆積在回收系統貧乏的發展中國家,以免影響陸域、海洋生態乃至於全人類健康。
【影片】
星球永續健康線上直播-全球毒物債–生態塑膠微粒(Microplastics)汙染
星球永續健康線上直播-全球毒物債 – 生態塑膠微粒(Microplastics)汙染 (II):塑膠全球困境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028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