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認定台灣對陸構成貿易壁壘後,於昨(21)日宣布中止ECFA部分產品關稅減讓,對此,台經院研究員邱達生今(22)日接受《NOWnews今日新聞》採訪時表示,中國的目的除了對台灣選舉釋出訊號外,也可能有消化國內剩餘產能的經濟動機,最主要還是要讓台灣政府疲於回應,在產業受到多次衝擊後,進而對政府失去信心。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國商務部於4月12日啟動對台灣貿易壁壘調查,8月時公布,涉及產品從立案時的2455項調整至2509項,更宣稱,台灣對中國貿易限制措施涉嫌違反世貿規則。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於21日發布關於中止ECFA部分產品關稅減讓的公告,自明(2024)年元旦起,對原產於台灣的丙烯、對二甲苯等12項稅目進口產品,中止適用ECFA協定稅率,按現行有關規定執行。
對此,經濟部認為此經濟脅迫行為的成效將相當有限,工商界則表示,此次陸方宣佈中止的12項石化產品免關稅優惠,雖然佔我國整體出口比例不大,心理影響大過實質,但工商界仍憂心,若陸方持續擴大取消ECFA早收清單項目的免關稅優惠,不免產生實質影響, 例如衝擊國內就業穩定,仍應審慎面對。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邱達生坦言,中國此舉除了對台灣選舉釋出訊號外,也可能有消化國內剩餘產能的經濟動機,不過他認為,中止ECFA部分產品關稅減讓的行動,主要不是針對產業本身,他解釋,台灣是民主國家,擁有民選政府,故在產業受到衝擊時,政府須與業者進行協商,中國的目的即是要讓台灣的政府疲於面對、回應業者,同時也讓產業失去對政府的信任。無論中國下一階段會怎麼走,台灣政府盤點中國目前國內產能過剩且與ECFA相關的項目為最佳上策。
邱達生表示,中國的經濟發展不需要ECFA,但ECFA卻能讓陸方達到所希望達成的政治意圖,等於是用很小的力氣,就能讓台灣政府疲於奔命。觀察去年台灣輸出中國、與ECFA相關的產品總值大約佔14%,佔台灣總出口的5%,若最後走向全面終止ECFA,也不代表這5%的出口會憑空消失,僅代表沒有相關的出口關稅減讓。若這些產品,具獨特性,且與技術息息相關,中國難以仿造,也仍須向台灣進口,因此此舉對台灣總體經濟影響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