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際教育成就評鑑協會主導的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今(28)日發布國際報告和評比結果,我國8年級學生在公民認知測驗上的整體平均得分為583分,在參與國家中排名第一,表現優於瑞典、挪威、德國與荷蘭等歐洲國家;台灣學生對於性別與族群平權、移民人權的支持度均居參與國之首,且對行政、立院及司法機關的信任度顯著高於國際平均。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教育部指出,該計畫旨在評量與比較參與國家13.5歲(相當於我國8年級學生)的公民素養和公民教育現況,除延續前2屆的調查主軸,本次為回應全球趨勢,更加強調永續發展、移民、政治制度變革與數位科技促進公民參與等議題。
我國曾參加2009年及2016年的調查研究,本次(2022年)為第3次參與調查,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特聘教授劉美慧擔任國家計畫主持人,並組成跨校研究團隊。
台師大指出,本次雖受COVID-19疫情影響,全球仍有24個國家約8萬2,000位學生參與,更首次加入電腦施測,有四分之三的國家選擇此種模式,施測結果反映我國公民教育成效、學生的民主素養及對全球議題的關注情形。該調查於2022年4月進行主試,我國共159所國中積極配合參與,各校抽取8年級學生1至2班,共5,227位學生參加評比。
劉美慧表示,台灣學生在此次表現十分亮眼,在公民認知測驗上的整體平均得分為583分,高於國際平均值(508分),在參與國家中排名第一,表現優於瑞典、挪威、德國與荷蘭等歐洲國家。相較於前2次的調查,台灣學生公民認知表現持續進步,2009年排名第4,2016年排名第2,2022年排名第1。
劉美慧說,依該調查的5級指標分數來看,62.1%的學生屬於最高標,25.5%屬於高標,代表台灣有近9成學生的公民認知表現達到高標以上,表現優異。另外,台灣學生對於性別與族群平權、移民人權的支持度均居參與國之首,且對行政、立院及司法機關的信任度顯著高於國際平均,相較於2016年的調查結果,台灣學生對政府及法院的信任度皆有顯著提升。
劉美慧表示,台灣學生認為威脅程度最高的全球議題為環境議題、傳染性疾病與全球金融危機,對環境保護的支持度國際排名第一,預期未來參與環境保護活動的可能性也明顯高於其他國家,建議學校教師透過108課綱中的19項議題融入領域課程,並善用探究與實作等方式,引導學生從在地與全球連結觀點,使學生具備全球公民意識,轉化為具體的公民行動。
該調查顯現,台灣學生「在網路或社群媒體上發表關於政治或社會議題的內容」的行為,在參與國間居第2位,反映出學生善用數位、社群媒體掌握政治及社會時事。
另外,台灣學生參與校園內活動的比例與過去調查結果相比有顯著提升,例如「在班級幹部或班聯會選舉中投票」、「成為班級幹部或班聯會代表的候選人」、「參與有關學校運作的決策」皆高於國際平均值,由此可以看出學生積極提出自己對公共議題的見解,並在校園中實踐權利與責任。
劉美慧說,但參與校園外的組織或團體行動的比例則低於國際,「曾參加政黨附屬的青少年組織」及「曾參加宗教團體或組織」的比例也不高,此可能與我國社會文化脈絡有關,家長較不支持國中階段的孩子參與政黨相關之團體,建議學校加強運用研究機構、社區、產業、民間組織等資源,或與各界人力資源協力合作,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探究,發展社區學習經驗,以利落實公民知識的實踐和統整。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教育部表示,我國學生在此次公民素養調查的表現優異,有賴於推動多方策略,包括新課綱強調引導學生探究學習,並與生活經驗進行結合;透過3級輔導機制,協助教師增能,開發及整合公民教育之相關教學及人力資源;落實性別平等教育及多元文化教育,國教署請各機關學校於現行各項活動中,納入「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內容,在新住民子女相關多元文化研習活動中,納入「認識隱微歧視樣態」、「族群友善」、「認識多元文化差異」等。
教育部強調,新課綱是以學生為學習主體,重視理解、探索到解決問題,不只培養孩子成為終身學習者,同時也是能迎向未來的世界公民,期待藉由新課綱的推動,持續提升我國學生公民素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