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纖蔬果則可以降低大腸直腸癌的風險。共生菌通過代謝過程產生代謝物,例如乙酸鹽、丁酸鹽和短鏈脂肪酸等,抑制腸道內的病原菌的生長。當共生菌增多,產生的代謝物可以幫助控制致病菌的繁殖。纖維可提供共生菌所需的營養,有助於維持正常的腸道菌相。因此,高纖維的蔬果和水果對於保持腸道菌相平衡方面非常重要。(Brennan et al., 2016; Lee et al., 2022)
睡眠與飲食型態與腸道菌相息息相關,對腦功能亦可造成調節;個體遺傳易感性也對腸道菌相之恆定性透過腸腦軸影響腦神經功能;還有,腸腦系統造成的腸道菌相改變與相關發炎細胞趨性及發炎訊號,會透過循環系統對全身性免疫反應、內分泌、神經路徑調節影響代謝與認知功能(Chao et al., 2020; Suganya et al., 2020)。
▲腸道微生物會影響大腦神經神經連結及功能發展。(台大公衛團隊提供)
腦腸軸在大腦主要影響「腦下垂體」與「下視丘」,因此腸道菌相對於全身內分泌系統、情緒與行為皆有影響。人體壓力會活化腸腦軸,釋放壓力荷爾蒙影響交感神經與門靜脈循環,改變排空速度與免疫。腸道菌相在代謝過程亦產生與腦神經傳導及情緒、動機相關傳導物質(GABA、多巴胺、血清素)以及抗發炎反應物質(短鏈脂肪酸)(Morais et al., 2021)。
在腸道環境中,對腸腦軸影響之主要組成包含腸道微生物組成、腸道上皮細胞,以及腸道神經原。腸道共生菌造成之發炎反應使腸道釋放正腎上腺造成巨噬細胞T淋巴球、顆粒球轉化並釋放細胞激素,由循環系統影響大腦以及全身(Powell et al., 2017)。在多樣之腸道菌相造成之腸腦軸互動影響中,目前已有數類透過科學實證釐清其作用,例如:
洛德乳酸桿菌:可藉由提高催產激素調節神經元可塑性,提高個體社會行為(pro-social)。
鼠李糖乳桿菌:可提高GABA(γ-胺基丁酸)達到安定神經,提高迷走神經活性並降低壓力與焦慮反應。
長雙岐桿菌:具有調控腦源性神經因子之功能,可緩解焦慮,降低腸道興奮促進腸道功能。
脆弱擬桿菌:藉由降低4EPS(4苯酚硫酸鹽)進而降低焦慮與重複行為。
另外,具有代謝產生短鏈脂肪酸之腸道菌相組成,可降低發炎反應達到減少焦慮憂鬱以及降低壓力反應之效用(Morais et al., 2021)。
透過益生菌治療,可以增強免疫反應並恢復微生物群多樣性,恢復健康。腸與肺之間透過血管或淋巴管相互影響,透過益生菌抑制機轉,可提升肺部免疫力,避免感染流感病毒,並降低感染後重症風險。(Yi-Hsiang Wang et al., Journal of Traditional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