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巴勒斯坦團結週」落幕 憂激化多元宗教矛盾

▲馬來西亞舉辦「巴勒斯坦團結週」活動,各界態度不一,圖為住在馬來西亞的巴勒斯坦人。(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中央社-2023-11-06 11:26:10
(中央社記者黃自強吉隆坡6日專電)馬來西亞校園巴勒斯坦團結週落幕,這項活動訴求人道主義與和平,校園卻曾出現以極端方式表達支持,遭部分民間團體反彈,擔心埋下激化大馬多元文化與宗教矛盾的因子。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巴衝突迄今造成大批無辜人民傷亡,即使倖存也面對家園毀於戰火無奈。馬來西亞教育部(KPM)從10月29日至11月3日推動「巴勒斯坦團結週」,舉凡教育部轄下各級學校共同響應捍衛巴勒斯坦人民的權利與自由立場。

大馬民間等非政府組織或政黨多次發動大型集會,號召全民聲援盼救巴勒斯坦人民於水火,但教育部推動的「巴勒斯坦團結週」意外引發反彈風波。

馬來西亞社群網路在團結週舉行前就相繼流出以極端方式表達支持影片,引發外界嘩然,特別是非穆斯林社群。網路流出畫面顯示,穿戴防護裝備男子拿著假槍在校園中指導學生與老師,有人拿著牌子,展示巴勒斯坦國旗或用巴勒斯坦圖樣圍巾遮臉與肩膀,也有人拿著玩具槍,也有截圖顯示學校孩童頭綁拯救巴勒斯坦頭巾,手持玩具槍枝。

部分家長擔心並質疑「巴勒斯坦團結週」訴求是和平反戰?或存有其它目的?不過,首相安華(Anwar Ibrahim)仍為這項活動背書,聲稱團結政府曾於內閣會議討論,鼓勵這項活動,但攜帶玩具槍到校仍需受控制,學校要採取管理措施,掌握活動方式。

教育部長法麗娜(Fadhlina Sidek)則接續推出舉辦這項活動「7要7不要」指南,強調人道主義的鬥爭與和平重要性,而非暴力或爭議元素,避免極端主義言論,引發可能引起衝突或緊張局勢的街頭抗議等活動。

今年8月間曾代表民主行動黨在吉打州(Kedah)參選瓜拉尼浪(Kuala Nerang)選區州議員的宗教師里茲萬(Ridzwan Abu Bakar)今天告訴中央社記者,安華政府的出發點並非基於穆斯林的宗教,而是強調和平的普世價值,希望戰火平息,以人道主義方式讓飽受折磨的巴勒斯坦人有安全棲身之處,而非家園殘破,流離失所。

他受訪指出,馬來西亞憲法支持民主自由,安華政府希望巴勒斯坦維持和平,不會支持戰爭與暴行,聲援巴勒斯坦是基於國際人道考量,不讓更多無辜人民命喪砲火,「這是以人道為主軸,並不是以單一宗教的觀點。」

巫統(UMNO)最高理事卜艾(Puad Zarkashi)也透過社群媒體平台臉書(Facebook)力挺團結政府,聲稱當整個國家和世界都譴責以色列暴行之際,「大馬人沒有理由不聲援同樣被剝奪教育權的巴勒斯坦人」。

誠信黨副主席穆賈希德(Mujahid Yusof Rawa)同樣聲援巴勒斯坦,認為這是跨越種族與宗教的人道議題,希望不要無視歷史,停止偏袒論述,莫把為自由而與以色列戰鬥的行為視為恐怖主義行徑。

不過,非穆斯林社群多要求教育部檢討這項措施,在華人社群中具有相當分量的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與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發表聯合聲明,認為團結週「倉促並欠周延規劃」,並批評教育部始終未記取昔日教訓,漠視大馬教育體系的多元生態,草率以一紙命令招致非議是意料中事。

馬來西亞華校校友會聯合會總會長葉全髮同樣抱持反對立場,反對教育部將以巴衝突議題帶入校園,大馬是熱愛和平與反戰國家,以巴衝突議題源自宗教、民族仇恨與領土爭議,一般成年人都難以全盤理解,遑論心智尚未成熟的學童。

即使面對反彈聲浪,巴勒斯坦團結週最終仍在備受爭議中落幕,順利募集馬幣920萬令吉(約新台幣6245萬元)的巴勒斯坦人道主義基金,各級學校也配合政策,利用演講、朗誦、簽名、表演等方式聲援。這項措施肯定者固然有之,但亦有擔心適得其反,埋下激化多元文化與宗教矛盾的因子。(編輯:陳承功)1121106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更多「以巴戰火再起」相關新聞。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