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news 今日新聞

歐洲議會經濟安全公聽會 汲取美日台抗中經驗

▲歐洲議會國貿委員會於歐洲當地時間24日舉行公聽會探討歐盟經濟安全戰略,邀美、日和台學者分享各自國家的相關政策。(圖/取自歐洲議會官網)
▲歐洲議會國貿委員會於歐洲當地時間24日舉行公聽會探討歐盟經濟安全戰略,邀美、日和台學者分享各自國家的相關政策。(圖/取自歐洲議會官網)
中央社-2023-10-25 10:55:27
(中央社記者田習如台北25日電)歐洲議會國貿委員會於歐洲當地時間24日舉行公聽會探討歐盟經濟安全戰略,邀美、日和台學者分享各自國家的相關政策。中經院學者顏慧欣主張國際合作遏阻中國經貿脅迫,並認為歐盟的反脅迫工具可多邊化,引起歐洲議員興趣。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國際貿易委員會(INTA)的這場公聽會除了從歐盟立場分析經濟安全政策方向,並特別安排以美國、日本、台灣應對中國的經驗為參考對象。

泛歐智庫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ECFR)資深研策研究員格爾克(Tobias Gehrke)首先指出,歐盟經濟安全政策無論如何設計都會與美國和中國有關,而美中的競爭聚焦在先進科技,並將這些科技視為國家安全議題而非僅關乎產業競爭力。

由歐盟帶動流行的「去風險化(de-risking)」概念,他認為只是經濟安全戰略的一部分,另需投注於增強實力的一面,讓歐盟成為全球貿易不可或缺的角色。

美國諮詢公司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研究員克拉茲(Agatha Kratz)表示,歐洲過去在經濟安全議題上多是被動因應,如今需要坐上駕駛座,而近來指向中國的一些政策是好的開始。但她也強調不可能把中國完全排除在歐洲的全球供應鏈之外。

華府智庫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貿易及投資安全計畫主任維斯基(Andrea Viski)則分析,美國約自2018年起重點關注軍民兩用科技的競爭力,包括人工智慧(AI)、機器人和量子電腦等領域,如今經濟安全已成為美國國家安全的基礎,而貿易與科技的相互運用則是政策重心,人權角度也納入考量。

不過她提出兩個反思,一是美國不透過多邊管道、強推單方行動應對中國的長期影響,包括盟友對美國政策的配合能維持多久;二是像半導體科技限制出口中國,反使中國加倍投入扶植本身能力。

東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鈴木一人(Kazuto Suzuki)分享日本經驗。他說2010年中國因釣魚台列嶼紛爭而限制稀土出口到日本,敲響了日本企業和政府的警鐘,體會到中國運用市場力量為政治報復工具。

他觀察,中國為避免直接與美國衝突,也會「柿子挑軟的吃」,改針對日、韓等美國盟友,因此日本需要減少依賴對其有敵意的國家。

日本政府在2022年提出經濟安全促進法(ESPA),面向包括供應鏈韌性、保護關鍵基礎設施、預防科技外洩,以及推動科技基地、產官合作發展軍民兩用科技等。

鈴木一人強調,日本經濟安全政策對企業採誘因大於管制的作法,除了財務上支持,政府也與企業達成一致理解,讓企業明白若持續依賴中國的供應鏈和市場將會帶來自身經營風險和麻煩。

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資深副執行長顏慧欣應邀談台灣經驗。她首先分析中國從三個面向對許多國家進行經貿脅迫,包括進出口貿易抵制、以拒買等方式懲罰外資或取消融資、限制觀光客或留學生到特定國家。

以台灣而言,農產品長期是中國對台脅迫標的,而脅迫時機包括美國眾議院時任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民進黨提名副總統賴清德參選總統等,因此她不意外明年1月台灣總統大選前後中國也會有動作。

顏慧欣指出,台灣的因應政策包括去風險化和戰略性自主,除了確保半導體等關鍵科技的國際領先地位,並尋求與理念相近國家在更多產業上的合作。

她向歐洲議會的議員分享立陶宛因挺台而遭中國貿易報復後,台灣政府以財政誘因如減稅等作法,鼓勵進口商採購立陶宛產品,並在半導體等領域與立陶宛產業合作。

她說,像立陶宛啤酒等產品在台灣的超市裡至今依然看得到,這類協助盟友減緩中國經濟脅迫後果的措施值得國際參考。

顏慧欣提出國際合作因應經貿脅迫的重要性,集體遏阻的規模愈大,愈能有效降低脅迫。可行做法包括合作加速分散供應鏈和市場;降低盟友所受衝擊,將中國的經貿脅迫工具「去武器化」;集體懲罰,發揮遏阻效果。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她認為歐盟日前正式完成立法程序的「反脅迫工具」(Anti-Coercion Instrument)法案,是國際多邊合作的可取之道。這個想法引起歐洲議會對中關係代表團團長包瑞翰(Reinhard Bütikofer)等2位議員的興趣,認為值得進一步探討。

包瑞翰強調,不同意歐洲是被迫夾在美中科技競爭之間,而是與中國競爭的團隊一員,歐盟對此應立場清楚。他擔心歐盟的經濟安全政策會與企業行為互相矛盾,例如德國車廠「把更多雞蛋放中國」,擴大對中國市場的投資,就國家安全而言並不妥當。(編輯:馮昭)1121025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