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4)日上午7點05分,台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6.2地震,氣象署表示,本起地震是今年台灣觀測範圍內首起芮氏規模6以上的地震,中央氣象署前地震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今年大規模地震較少的原因,主要是去年出現12起芮氏規模6以上的地震,等同於釋放26顆原子彈的能量,而台灣平均每年地震約釋放8顆原子彈能量,不過地震仍是無法預測的天災,最好防災準備才是最重要的重點。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郭鎧紋指出,去年包括918池上地震在內,共出現12起芮氏規模6以上地震,共釋放26顆原子彈的能量,推測是今年直到10月底才發生首起芮氏規模6以上地震的原因;統計1900年至2022年的數據,芮氏規模6以上地震,在1999年「921大地震」那年發生15起,史上最多;第二名是1951年縱谷地震13起,2022年12起,則是122年來第3多紀錄。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觀察近期台灣東部海域地震頻傳,郭鎧紋提及,1920年時琉球海溝有發生芮氏規模8的地震,但若用所謂的週期性去推估大地震可能會發生的時間並不實際,只能說東部海域這塊持續在施放能量,今天有芮氏規模6以上的地震,且在距離台灣較遠的位置發生,也多少能夠釋放能量。
郭鎧紋分析,今年全球地震活動其實不活躍,統計上每年芮氏規模8以上的地震至少要有1起,但今年最大的為土耳其芮氏規模7.8地震,不過就算如此,防災仍是最重要的關鍵,郭鎧紋說「今年戰爭頻傳,但事實上,因地震死亡的人數還高於戰爭」,提醒台灣民眾,雖然許多傳言再討論中南部或東部可能將要出現大地震,「但地震不可預測,做好防震準備才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