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適逢台東池上穀倉藝術館成立5週年,回望池上百年發展歷程,正是一部小型台灣移民史,台灣好基金會特別策劃《池上.薪傳》特展,走訪逾50位池上鄉親,聆聽梳理地方脈絡和家族故事,鄉親們更熱情的翻箱倒櫃找出數百張照片,每張照片都是深藏已久的珍貴記憶,也是對故鄉的生命情懷。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柯文昌在15年前成立台灣好基金會,期許「台灣好從鄉鎮開始」,他說,「一個國家要好、鄉村也要好;鄉村好,一個國家才能稱為一個文明國家,才能叫做一個幸福國家。」
台灣好基金會已在池上蹲點扎根15年,與池上鄉親攜手打造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同時,也成立池上藝術村與池上穀倉藝術館,為池上帶來豐富的藝術能量。柯文昌說,「池上是我的心靈故鄉,一年總是要回到池上十幾次,作為池上鄉的第一位榮譽鄉民,《池上.薪傳》是我獻給池上的禮物,謝謝池上不但療癒我,也給我勇氣。」
台灣好基金會指出,《池上.薪傳》邀請蘑菇設計創辦人張嘉行擔任策展人,展覽分為2部分,第一部分由藝術家吳松明、顏安志及王榆鈞透過視覺及聽覺的創作,喚起觀者心中的池上想像。
一進入展間,首見1/5000比例製成的地景模型,輔以池上兩百年來的大事紀,再透過吳松明質樸的木刻版畫刻畫出的中央山脈、海岸山脈、大坡池、奉茶樹等壯麗景致,俯瞰池上紋理。
台灣好基金會說,從墾荒拓土直到今日,篳路藍縷、滄海桑田,池上的發展正是台灣小型移民史,包括客家人、閩南人、外省移民、阿美族、布農族、馬卡道族、西拉雅族、大武壠族等不同族群的人們,先後遷徙到縱谷平原安居落戶,開創新天地。從獵場、荒地、墾荒、開圳,讓觀者從18個關鍵字閱讀池上脈絡。
藝術家顏安志以筆為耕,選擇《美麗島》歌詞文字,展現百年來移民拼搏突圍的精神,筆力透紙向開天闢地的先民及身體力行的農夫致敬。
音樂人王榆鈞則將池上的影像、淙淙水聲及窗外婆娑光影交織一片迷人聲景,邀請眾人入內輕撥稻穗穀粒,共振心裡的溫度與聲音。王榆鈞說,來過池上好幾次,感受到這裡的人情味與自然風光,也發現藝術作品要跟自然學習,因此擷取池上隨處可見灌溉稻田的圳溝景象,並採集大坡池鳥聲、水聲、打穀子聲等,特別製作成音樂,還在作品中間擺放未脫殼稻穀,讓觀眾可以觸摸稻穀的感覺。
台灣好基金會指出,展覽的第二部分則是精彩的池上人紀事,從訪談田調精練而成的50則關於池上人、池上店家及池上的故事,例如重要的池上最佳經手人—擔任產婆數十年的李英蘭、拿到獎金就捐助母校池上國中管絃樂團的冠軍米王唐金滿、努力文化復振的馬卡道族年輕人張咖內等,觀眾彷彿走進池上的巷弄人群裡,與池上的人、家族與記憶相遇。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募集而來的老照片則經現代技術重新修復上色,一窺池上時代變化及產業更迭,再現當年青春風華。
《池上.薪傳》特展即日起至明年3月3日於池上穀倉藝術館展出,展覽期間每月推出主題活動,11月11日來跟村長一起聊聊天;12月23日聽復返馬卡道的故事;明年1月20日有萬安稻間小旅行;2月24日有作家馬翊航帶路的初春池上的文學散步小聚,台灣好基金會邀請民眾,走進池上的雲影天光,傾聽池上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