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今健康 洪素卿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喝咖啡、吃甜食,你又胃食道逆流了嗎?面對胃腸問題,不少國人選擇自行購買成藥服用。但服藥前若沒留意潛在的藥物交互作用,有可能安撫了腸胃、卻導致其他治療中的疾病失控!
先前一名正在接受高效抗病毒治療的HIV感染者,便疑似因為併用抑制胃酸分泌的ppi藥物(氫離子幫浦抑制劑),導致體內原本穩定控制的HIV病毒量上升。
台中慈濟醫院感染科主任王瑞興醫師指出,近年高效能抗病毒藥物廣泛使用後,HIV感染者治療成效明顯提升!早年可能需要治療半年到一年、才能體內病毒量降低到測不到。而現在,不僅治療一到兩個月後,病毒量就能降低百倍、千倍;持續治療之下,多數患者體內病毒量可降低至測不到,且長期維持。
不過,仍有部分患者於治療追蹤期間,病毒量突然小幅上升,甚至持續一段時間,「病毒測得到、病毒量不高」,也就是「低病毒血(VVL)」的情況。
王瑞興醫師指出,當病毒量上升,臨床狀況不足以判斷是否對現有治療藥物產生抗藥性,又難以進行抗藥性檢測(低於1000 copies/ml)時;醫師通常會先進一步了解患者服藥的狀況,例如:是否未能規律用藥?是否服用方式或時間不正確?是否有食物或是藥物交互作用……等狀況。
以目前臨床上一線經常使用的高效能抗病毒藥物為例,若患者用藥期間合併使用胃藥--制酸劑、二價陽離子(如鋁、鈣、鐵或鎂)保健食品、PPI氫離子幫浦抑制劑……等,有可能影響藥物吸收,進而影響病毒控制情形。
經排除上述狀況、也就是患者服藥情形未有異常時,這時就可能要考慮變更處方、更換成抗藥性屏障較高的抗病毒藥物。
王瑞興醫師舉例指出,先前有一名年近40的男性,一開始因爲持續咳嗽兩週、發燒、喘……等症狀就醫,最後確診為HIV感染合併肺囊蟲肺炎。初診時患者病毒數量超過六萬copies/ml,治療不到兩個月病毒量剩下六百多copies/ml,之後持續用藥,病毒持續下降至50 copies/ml以下。但治療持續一年後、病毒量卻不明原因小幅上升。經再三確認患者除了體重較重、並沒有服藥順從性等問題後,決定變更抗病毒藥物。所幸,患者於下一次返診追蹤檢查結果顯示,病毒量再度下降。
王瑞興醫師解釋,患者持續治療中、病毒偶爾跳升,早年認為不需太過緊張,未必是病毒再度複製、也有可能是病毒從細胞或身體某處跑進血液當中。由於病毒量很低、也很難判斷身體確切發生了什麼狀況!
「但當低病毒狀況持續存在,若判斷可能影響預後,就可能需要提早面對、積極因應。」王瑞興醫師指出,近十多年來有越來越多研究顯示持續低病毒血,除了可能提升治療失敗的風險,也可能提高各種死亡風險。也因此,有可能需要提早變更處方。
近年除了抗病毒藥物治療成效提升,醫師於面對不同年齡、不同教育程度、不同生活背景的病患族群,也會給予個人化醫療處方計畫,於治療前間持續追蹤,適時提供解決方案,以期患者順利健康老化,達成世界衛生組織的第四個九十、也就是擁有良好的健康生活品質的目標。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