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不少小朋友苦於異位性皮膚炎,逢季節轉換常癢到不行,甚至抓到血跡斑斑,爸媽看了心疼又傷腦筋。醫師說,國內兒童約每10人中1人有異位性皮膚炎,其中5成以上未滿1歲就有症狀,若能注意一些日常照顧細節,使病童在1歲半前疾病獲得良好控制,日後嚴重度可望減輕。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科部主治醫師徐子權說,要預防異位性皮膚炎發作,1歲內須多注意食物過敏源,母奶最好,但若已餵母奶,寶寶的異位性皮膚炎仍難控制,媽媽的飲食要減少或避免食用帶殼海鮮和有毛的水果,如奇異果、桃子、草莓等。
若因母乳量不足,或工作關係無法持續哺餵,或媽媽飲食已有注意,寶寶的異位性皮膚炎還是沒改善,給予部份水解配方奶可能有幫助,可尋求醫師專業評估。
寶寶副食品添加可從4個月大開始,建議剛開始最好一次試一種新食物,每種嘗試約5天至一週左右,確認沒有過敏反應。
最安全的嘗試是由含鐵米精或稀飯開始,接著添加葉菜類(如地瓜葉、高麗菜、菠菜等)和水果(如蘋果、水梨、芭樂),之後才添加根莖類(蘿蔔、馬鈴薯等)和肉類(雞豬先,牛和魚晚些),水果建議一開始嘗試先避免較易過敏的帶毛水果和芒果。小麥類和蛋也要比較晚些,蛋白又比蛋黃再更晚些。
此外,徐子權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皮膚比正常人乾燥,肌膚保水能力較差,視情況通常每天塗抹2到3次保濕劑,最重要一次是當洗澡完後,毛巾一擦乾馬上塗抹,而保濕劑原則上以成分單純、不含香精為佳。
除日常保濕外,還要提防搔抓,建議睡覺時可以帶棉手套,洗完澡後將傷口用優碘和生理食鹽水清潔後,擦上抗生素藥膏,再用紗布包起來,避免夜裡持續抓傷。抓傷除了會導致傷口感染,表皮常見的金黃色葡萄球菌一旦進入傷口,會誘發一系列免疫反應,惡化皮膚的發炎,病童會因此愈抓愈癢,形成惡性循環。
徐子權指出,某些較嚴重的病人,經過保養與外用和口服藥合併治療後,仍然「體無完膚」,這類全身性異位性皮膚炎的病人,建議給醫師評估,可考慮定期注射生物製劑,使用12到16週後,約有65%的病人能獲改善,雖偶有發生急性結膜炎的副作用,但大致安全。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外已核可前段提及的生物製劑杜避炎用於6個月大以上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不過台灣目前健保僅開放在12歲以上、病情達重度的病人,採事前審核申請用藥,申請條件為已服用2種口服免疫抑制劑達12週,且經皮膚科照光治療12週仍無法改善患者。因條件嚴苛,能受惠的孩童很少,目前有些病人因條件不符合申請,在自費使用此藥物下病情獲得改善。
🟡異位性皮膚炎注意事項📍幼兒1歲半前控制病情, 日後嚴重度可望大幅減輕。
📍1歲內多注意食物過敏原。
📍肌膚保濕很重要,每天塗抹2到3次保濕劑,洗澡後毛巾擦乾馬上塗抹。
📍洗澡水不可過熱。
📍若睡覺無法控制搔抓,可戴棉手套。
📍衣物以棉質為佳,避免毛料或不透氣合成材質。
📍室內溫度約控制在26度, 濕度約在50%至60%為佳。
📍若病情嚴重且一般用藥無法改善,應考慮生物製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