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生時,爸媽都會關注寶貝身上有沒有胎記,有時候會發現一些「咖啡牛奶斑」,如果只有少數,可能還無傷大雅,但如果又多又大,神經內科醫師提醒家長,這時就要趕快跟醫師討論一下,有沒有可能是「神經纖維瘤」的警訊,神經纖維瘤中有3成病人會併發「叢狀神經纖維瘤」,這可能會造成未來毀容、失能、甚至死亡的風險。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
神經纖維瘤是什麼?「神經纖維瘤(NF)」是一種遺傳、基因突變相關的特殊疾病,台大醫院小兒神經科主任范碧娟指出,神經纖維瘤可以分為3種,包括第一型(NF1)、第二型(NF2)、神經鞘瘤(又稱「許旺氏細胞瘤」)等,其中第一型在台灣較為常見,第二型屬於罕見疾病,許旺氏細胞瘤目前醫學上的了解仍屬有限。
范碧娟指出,目前台灣NF1盛行率約1/4000,目前台灣約有5800位病友,其中半數為先天遺傳所致,另半數為自身後天突變所致,其中3成的患者病程會持續進展,產生「叢狀神經纖維瘤(PN)」。
📍
神經纖維瘤的病程?范碧娟說,腫瘤體積巨大且可能生長於全身各處,將導致毀容、疼痛、運動功能障礙、骨骼畸形,或其他嚴重併發症,如視力受損、影響膀胱或腸道功能,甚至壓迫氣管、大血管,引發致命性的心肺損害,發生PN的患者中,又有8至13%會產生惡性周邊神經髓鞘瘤(MPNST),伴有劇烈疼痛和不良預後。
此外,范碧娟提到,15歲前兒童與青少年時期叢狀神經纖維瘤增長最快,且很少有PN體積自然減少的情況,換言之,PN相關症狀幾乎不會緩解或改善,若沒有接受適切的治療,將難以有效控制病情,一旦轉變成惡性腫瘤,癌變後5年存活率僅3至5成。
📍
怎麼診斷神經纖維瘤?台灣小兒神經醫學會理事長林光麟表示,中樞神經、周邊神經構成的複雜系統遍佈全身,有神經的地方,就與身體功能有關,而NF1患者常常因為腫瘤壓迫到神經、血管、重要器官等,產生各種不同的症狀,並因此到不同科別就醫,也導致患者很難確診。
范碧娟則補充,NF1臨床表徵和症狀涉及全身各器官,皮膚方面主要是咖啡牛奶斑或神經纖維瘤,其大小不一可能發生在任何地方,也可能是皮膚接觸處的雀斑;眼部症狀如視力障礙/失明、神經膠質瘤、Lisch 結節。
此外,患者在成長方面也會出現異常,如出現假關節、骨骼畸形、青春期提前或延遲、大頭畸形、身材矮小、認知缺陷、脊柱側彎等,亦有可能出現癲癇等神經相關病徵。
范碧娟說,無神經纖維瘤家族史者,只要神經纖維瘤、咖啡牛奶斑、神經膠質瘤、Lisch結節、皮膚接觸處的雀斑、假關節、骨骼畸形等前述2項以上症狀,就可以診斷為神經纖維瘤,有家族史者,一項就可以下診斷。
📍
神經纖維瘤可根治嗎?雖神經纖維瘤伴隨嚴重的外觀影響與諸多併發症,但林口長庚兒童神經內科醫師周怡君指出,目前仍無根治神經纖維瘤的作法,雖有外科處置手段,仍有其局限性,超過半數患者因為腫瘤涉及重要神經或大血管,進行手術風險過高,因此無法進行手術,且即使進行手術,後續復發風險仍高。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周怡君指出,近年來已經有針對兒童的神經纖維瘤口服型標靶藥物出現,臨床試驗顯示,持續使用該藥物治療8個月,患者的腫瘤大多可以縮小20至30%,且與未用藥族群、僅有15%腫瘤會自然停止生長相比,有84%的患者用藥後,腫瘤不再擴大,達到有意義的達到腫瘤體積減小或疾病穩定的目標。
台灣有少數患者已經透過恩慈療法開始用藥,且據了解,該藥物也已經取得正式藥證,但周怡君說,期待健保能早日收納相關項目,幫助更多面對叢狀神經纖維瘤困境的兒少病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