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熄火,導致「台流」有擴大跡象,人數逐年上升,年輕面孔也變多。中經院第一研究所所長劉孟俊接受《NOWnews今日新聞》採訪時談到,新台流湧入或許已有跡象,中國如今走向經濟轉型階段,台商前往當地通常也只是完成階段性任務,不能視其為永久性的發展,而台流返台需花多一點時間適應台灣的生產步調與模式,兩邊的企業文化與發展樣態不同,不過,或許對台商而言也是另一種「機會」。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全球利率上升、需求減緩,中國自疫情解封以來,經濟復甦不僅不如預期,情勢狀況仍不斷向下,加上美國對其祭出多項史無前例的制裁,導致內需市場恢復緩慢,出口也受到限制,衝擊以出口為導向的台企,返台的「台流」人數逐年上升,今年恐再創新高。
所謂「台流」,通常指的是台商赴中經商失敗,或著台幹轉職不順,失業滯留中國者。過往多數的台流為在中國孤苦無依,年長且深具病痛,須經協助返台者。然而,近期受中國經濟影響下,許多台商台幹在面臨產能縮減、封城封廠的困境後,不得不將供應鏈搬遷至東南亞或回台,過往曾懷抱西進掏金夢的台灣青年,也因經商創業失敗,最終淪為台流,使得這一波「新台流」年輕化現象愈趨普遍。
根據海基會協助返台的台流資料統計,2019年至2021年,台留人數從44人提升到67人,2022年更增加至87人,今年上半年接回人數更已高達56人,面對個案數飛速增加,海基會協處預算恐陷入提前用罄的窘境。
「新台流湧入或許已有跡象,中國如今走向經濟轉型的階段,比較重視民族工業、產業保護,台商前往當地通常也只是完成階段性任務,不能視其為永久性的發展」,中經院第一研究所所長劉孟俊指出,這一波「新台流」,年輕面孔變多,台流的定義也愈來愈廣泛。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表示,近期工商界對台灣的投資環境,經常以缺水、缺電、缺地、缺工、缺人才等「五缺」,來表達他們的憂心,台流返台需花多一點時間適應台灣的生產步調與模式。
再者,兩邊的企業文化與發展樣態不同,中國人多,多思考大規模生產,台灣則是著重在「客製化」,彈性較高。此外,過往中國經濟不錯時,給出的薪水相當優渥,但風險也高,台留返台恐要適應「苦幹實幹」的工作常態。不過,劉孟俊強調,台商回台對其而言或許是種「機會」,故並不會一昧的悲觀看待台流回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