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存放多年來用於冷卻爐心的「處理水」,經由國際原子能總署調查核准後,同意日本將這些「含氚核廢水」排放入海,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日前也宣布,將於明(24)日啟動核廢水排放作業,我國中央氣象局與原能會也模擬
含氚廢水排放後,在週遭海域的擴散情況,結果顯示,台灣附近的海域會分別在
福島排放後的1至2年,以及第4年,將出現2次較明顯的氚濃度,但比背景平均值還低,對台灣海域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央氣象局與原能會以2011年至2020年的歷史海流資料,作為此次日本福島含氚廢水排放的規劃為依據,並用電腦模擬含氚廢水在週遭海域的擴散情況,「假設」從2011年起,日本福島開始排出含氚廢水,廢水主要會隨著
「黑潮延伸流」與
「北太平洋流」,往東太平洋及美國西岸傳輸。
而廢水在向東傳輸的過程中,有少部分會順著強勁海流兩側
「反向流動的渦旋」向南傳送,再隨著
「北赤道洋流」及「黑潮」影響台灣周遭的海域,根據模擬的結果,台灣附近的海域會分別在福島排放後1至2 年和第4年,出現2次較明顯的氚濃度。原能會則強調,當含氚廢水到達台灣附近海域時,氚濃度比背景平均值還低,對台灣海域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
針對「氚」的危害,原能會說明,氚是一種放射性物質,也是氫的同位素,物理半化期為12.3年,因爲性質與氫相似,因此在處理福島污染水時,無法完全淨化,才會用排放的方式處理。氚大多以「水」的形態存在環境中,也會存在於生物體內的水分子中,或與碳元素結合成有機物質,但目前國際研究並沒有顯示氚會造成人體癌症,以風險係數而言,氚對人體的影響低微。
雖然氚釋放出的輻射為低能量的貝他(β)輻射,在空氣中約可行進5毫米的距離,其實一張白紙甚至皮膚就可以阻擋。但仍要注意海洋生物也可能累積吸收「氚」,最後再被人類食用吃進肚,對此農委會也將與原能會等跨部會合作,共同辦理「漁產輻射監測」,漁業署也會採集台灣周邊海域及遠洋經濟性漁產進行分析檢測,確保民眾食安問題。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