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今(22)日轉型升格為「環境資源部」,下屬機關設有4署1院,盼提升環境治理效能,並處理氣候變遷等相關政策,首任部長由中興大學前校長薛富盛接任,相關背景與環境領域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環團也稱與他不熟,但環境部成立後將面臨四接環評、碳費徵收、碳交易等多項挑戰,該如何率領新部會迎接這些挑戰,以及如何在環境議題與政策上,多多和社會溝通等,外界都在等著看!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立法院今年5月三讀通過《環境部組織法》,環保署定案升格為「環境部」。組織法中除了明定9大掌理事項,橫跨環境影響評估、空污防制、水質保護、溫室氣體減量與氣候調適等;環境部底下也將設立四署一院,包含碳費主管機關「氣候變遷署」、資源循環署、化學物質管理署、環境管理署,以及國家環境研究院。
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新設立的「氣候變遷署」,外界關心的碳權交易、碳費子法將是該署首要課題。「碳權交易所」已於8月7日正式成立,《溫室氣體減量額度移轉、交易或拍賣管理辦法》仍在加速修訂,預計最快11月底前預告,將明訂交易對象、手續費及其他遵行事項;未來碳費費率訂定,將經由碳費委員會討論,委員會設置要點草案預計在年底前推出。
「碳定價」是為排放二氧化碳訂出價格,透過經濟誘因加強企業減碳力道,常見的工具如碳稅、碳交易等,攸關企業淨零轉型路徑、涉及企業漂綠爭議,環境部將在明年上半年公布碳費的收取標準,也會成立溫室氣體管理基金,成為未來補助企業減碳投資的重要財源。
環保署目前政策方向將對年排碳2.5萬噸以上、共540家製造業課徵碳費,但費率遲未拍板,工總等企業公協會也數度表達不滿,認為專對排碳大戶收碳費並不公平,廣大的排碳戶也應一視同仁。
社會各界對於費率的訂定也有歧異,碳費費率訂得太高,會引爆產業界反彈,之前環保署曾傳出每公噸碳費徵價約新台幣300元,馬上引發工商業不滿,要政府參考日、韓、新加坡的開徵標準;訂得太低又會遭學者及環團抨擊「無感」、「沒效果」,之前傳出碳費費率為每噸新台幣100元,就被環團批評太低。而碳權交易所的成立,則被外界質疑企業會浮濫購買碳權「漂綠」。
環境部升格後,首當其衝就是碳定價爭議,除在產業界、環團間取得平衡,又要因應歐盟碳關稅(CBAM)機制;另外,為避免碳交易淪為企業購買贖罪券「漂綠」,環境部如何透過子法建立把關機制,以免企業透過購買碳權取代實質減量,也顯得格外重要。
另外,目前爭議最大的環評案為「四接東移」,台電計畫緊鄰協和電廠興建第四天然氣接收站,從燃油發電改燃氣減空污的改建計畫,因涉及在外木山海域「填海造陸」,爭議不斷,為減少衝擊,台電精簡用地規畫,從2018年最初計畫中,規劃填海造陸29.25公頃,對環境有重大衝擊,隔年2.0方案縮到18.6公頃。
2022年再推3.0、「東移方案」縮到14.5公頃,將填地面積縮小至14.5公頃,並向東移400公尺,強調會迴避電廠外側潛堤區珊瑚,但反對團體還是不買單,除了海洋環境保育團體多次抗議表達對海洋生態的憂心之外,基隆原住民也表示,海洋孕育許多生命,不允許將海洋填起,漁民也擔心,填海造陸恐會對當地漁獲量造成衝擊,環評初審會議也因環團杯葛、抗議,而數度流會。
但有多名學者疾呼支持協和四接,認為若阻擋協和「油轉氣」,將導致北部240萬瓩電力缺口,中南部被迫送電支援,反讓中火無煤時程延宕,加劇南北空污,更批勿用中部人的肺來反協和改建。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近年來環評會議不夠公開、透明,限縮公民發言及參與權利,也引發不少衝突,有環團抱怨,在環保署長張子敬任內,不只拒絕民眾在環評會議上現場直播和錄影錄音,要求發言3分鐘後必須離開會場,剝奪公民參與權利,近期四接環評事件,更是變本加厲,連環保署大門出入口也管制為一進一出,甚至發生突然變更會議室接續審查並直播,要求旁聽民眾在別間會議室線上發言,管控公民團體的發言權,希望新任部長千萬不要像張子敬這般。
目前四接環評仍在初審階段,新任環委將由首任部長上任後再圈選,日前已啟動第15屆環委的專家學者遴選程序,該如何兼顧各方權益,在穩定供電、能源轉型和保護環境間取得平衡,以及強化社會對話,與環團多溝通,找到共識,也將成為環境部及新任環委首要面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