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市陷入低迷,恆大集團被披露在美國申請破產保護,更是進一步引爆外界對於中國房市的信心危機。有專家認為恆大申請破產保護,是想要爭取柳暗花明起死回生,但是雷曼兄弟也曾申請破產保護最終依舊難逃破產清算,恆大集團陷入財務危機後這幾年苦苦掙扎,如今身影讓人不勝唏噓,象徵中國房市盛世的結束,再也難以回到過去。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破產保護非破產
恆大集團在今年7月補發了2021年和2022年的財報,近兩年合計虧損8120億元,截至2022年末,負債總額為人民幣2.44兆元,約新台幣10.3兆元。恆大在香港上市的股票早在2022年3月就暫停交易,市場擔憂恆大集團已經好似風中殘燭,而最新傳出的在美國申請破產保護,更宛如替恆大敲響喪鐘。
不過,破產保護其實不等於破產清算,恆大集團或許真的已經「死透」,但在美國申請破產保護卻並非「恆大已死」的證據。公司若宣告破產,進入破產清算程序,則所有的業務都必須停止,相當於公司已經結束經營。而申請破產保護,公司仍能繼續經營下去。
破產保護是陷入財務危機的公司爭取時間的手段,在一定期間內保護其資產免受債權人的侵害或扣押,並進行重整。《星島日報》訪問香港金融學者李兆波,李兆波認為破產保護是債務緩衝的高招,而《BBC》引述中國律師劉澤楓與李海權的看法,均認為申請破產保護是為了尋求重整與債權人達成協議,目的就是為了避免遭到破產清算。不過別忘了,雷曼兄弟也曾申請過破產保護,但最終無法重整完成依舊只能破產清算。
恆大為何不在中國申請破產保護?
明白了破產保護與破產的不同後,下一個疑問很快又會浮出:恆大集團為何不在中國境內申請破產保護?如同專家所說,破產保護是為了公司「起死回生」的努力,那麼為何不在中國申請?
《香港01》認為這是因為美國的破產法較為完善,第15章就是專門為外國企業而設,有助於確保跨國公司在相關案件中,涉及的債權人和債務人都能獲得公正公開的對待。《香港01》也指出,中國的破產保護仍不夠成熟,往往公司想要破產重組,卻很容易直接進入到破產清算,市場大眾、政府部門到司法機構,對破產重組的認識不足,導致重整很難成功。
而《星島日報》的說法更為直接,指出一旦恆大在中國申請破產重組,很可能就會掀起市場恐慌,引發動蕩,大批擔心自己買下的房產成為爛尾樓的民眾,恐怕沒心情深究破產保護與破產的差異,屆時造成的社會危機乃至於政治危機,就不是商業層面與法規層面能夠對付得了,絕非目前如履薄冰的中國房市能夠承受。
對北京來說,問題從來不在經濟、而是政治
恆大爆出財務危機後,過去這幾年早已「半死不活」,若北京當局認定恆大集團「大到不能倒」,願意出手拯救,那恆大的重整計畫自然仍有可能成功。反之,若北京束手旁觀,那恆大集團也就是多吊著一口氣,10.3兆元的債務巨坑在如今陷入衰退的中國房市根本無法填平。
但是北京有餘力拯救恆大嗎?在碧桂園與中植集團接連爆雷後,中國政府還能承接多少房市的不良資產?尤其中國經濟持續下行,地方政府也已債台高築,《路透社》報導分析,中國經濟這波危機沒有特效藥,既然沒有快速解決之道,北京索性選擇繼續觀望,一方面喊話會援助陷入困境的企業,一方面不再公佈青年失業率的統計。《彭博社》報導披露,警方特別聯絡上踩雷中植集團金融產品的投資人,叮嚀他們保持耐心,不要抗議。與其解決難以解決的經濟問題,不如先維穩,解決可能會提出問題的人。
中共中央機關刊物《求是》15日刊出習近平的演講,也可看出蛛絲馬跡。習近平呼籲大眾保持歷史耐心,不要只是「追求短期的物質富足」,要放眼長期目標,穩中求進。更重申「中國式現代化」在於追求共同富裕,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而「西方式現代化」追求資本利益最大化,呈現出資本貪婪、物質主義膨脹、精神貧乏等痼疾。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習近平或許會這麼想,放手讓一間在美國申請破產保護的中國公司倒閉,說不定更符合「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恆大集團能否起死回生,其實關鍵並不在於美國法院,能夠決定恆大破產與否的,一直都是北京。中國房市曾經隨著中國崛起享盡繁榮,如今急遽衰敗,北京的無心或無力相助,不免讓人替那些面臨爛尾樓危機的大眾感到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