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經濟正加速脫鉤!經濟學人:莫迪多管齊下給中企設下進入障礙

▲《經濟學人》指出,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希望減少對中國的依賴,近幾個月來,印度加大了與中國經濟脫鉤的力度。示意圖。(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記者倪浩軒/綜合報導-2023-08-17 14:56:12
中印兩國關係自2020年6月在邊界發生衝突後逐漸惡化,處於彼此戒備狀態,印度政府近年更加強打擊中國企業的力道,從智能手機到電動車領域都有,兩國從領土主權到貿易經商,都處在緊繃的關係。而《經濟學人》指出,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希望減少對中國的依賴,近幾個月來,印度加大了與中國經濟脫鉤的力度。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經濟學人》表示,2022年中印兩國之間1170億美元的貨物流動中,87%來自中國,印度消費者依賴廉價的中國商品,印度企業也依賴廉價的中國原料,兩國貿易變得越來越不平衡。

莫迪希望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一來是出於戰略考量,依賴反覆無常的對手進口關鍵產品有其風險,二來是出於經濟考量,莫迪正試圖複製中國的民族主義、出口導向型增長模式,從中國手中奪取一些業務。

印度這幾個月來,加大了與中國經濟脫鉤的力度,《經濟學人》指出,從官方角度來看,印度對中國企業開放,只要符合印度法律即可。但實際上,印度政府使用了多種手段,讓中國企業在印度的生存變得困難或幾乎不可能。其中最直接的手段是對中國產品的徹底禁止,通常是出於與國家安全相關的理由。

關稅則是另一種常用的策略。2018年,為了扭轉印度手機組裝業被中國競爭對手奪走的局面,印度政府對進口設備徵收20%的關稅。2020年,它將對大部分來自中國的玩具進口關稅提高兩倍至60%,然後在今年年初將再其提高至70%。此後,印度的玩具進口量下降了四分之三。

另外,印度政府會避開禁令和關稅等官方行動,而是採取更微妙的手法,一種常見的策略是引入「官僚摩擦」,印度的繁文縟節使得官員很容易對不受歡迎的企業指手畫腳。指責企業不遵守稅收規則是印度官員最喜歡使用的方式,由於當地稅法如此複雜,以至於外國企業幾乎不可能全部遵守。小米及步步高電子,還有比亞迪以及上汽集團的子公司名爵汽車,皆因涉嫌短少繳稅而遭到調查。

錯綜複雜的許可制度也讓印度當局有更多方式阻礙中國企業。2020年4月印度宣布,與其接壤國家的投資必須獲得特別批准。沒有指定具體對象,但目標很顯然是中國。此後,來自中國的435項直接投資申請案,印度當局僅批准了不到25%。比亞迪上月本欲與印度公司合資成立企業,但因「安全原因」未獲得批准。

中國大型設備製造商「立訊精密」,2021年與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Tamil Nadu)簽署了協議,但至今未在泰米爾納德邦實際開設工廠,推遲的原因據信就是因為印度政府不言而喻的全面禁令。今年稍早,印度發現了一處新鋰礦,印度議會通過法律,歡迎各礦業公司申請開發,但預估來自中國的競標者將受到不利對待。

進行封鎖的同時,印度還利用政策來取代中國在各個市場的領導者地位。印度斥資330億美元的「生產激勵」計畫已確定14個領域,其中許多領域目前由中國公司主導,一個例子是藥品原料,多年來印度製藥商大部分從中國採購,今年2月,印度政府在未來6年內,向那些生產41種藥品原料的印度公司提供價值20億美元的補助。而在電子產品業,印地也在努力培育當地的供應商,包括蘋果和特斯拉,都是印度拉攏的對象。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些中國公司已經厭倦了跨越這些障礙,正在撤出印度市場。包括經過兩年努力,曾經承諾在印度投資10億美元的長城汽車,於2022年7月關閉了在印度的製車業務,但未能獲得當地批准。與此同時,其他公司則在努力適應。小米表示,將實現所有生產本地化,並擴大從印度的出口,目前印度的出口僅銷往鄰國和西方市場。

中國快時尚電商平台「Shein」則與印度最大的上市公司信實集團(Reliance)成立合資企業,目標藉此重新進入印度市場。信實集團以其駕馭印度官僚機構和政治的能力而聞名,另外根據報導,中興通訊正試圖與一家印度製造商達成許可協議,以製造其網絡設備。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找到夥伴。鑑於印度對中國的疑慮日益增加,中企想在當地尋找合作企業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